看着台下众人或沉思、或震惊的表情,江瀚缓缓开口总结道:
“想必大家都明白了,这些曾经搅动风云的义军首领,最后的结局大多都殊途同归。”
“无论是横扫庆阳府,一度威震陕北的神一魁,还是纵横山陕,号称拥兵二十万的王嘉胤,他们无一例外,都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所以,我特意设立掌令一职,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我需要你们这些未来的掌令,与麾下士卒搞好关系,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时刻注意下面的士卒有无异心。”
话音刚落,一名黝黑精壮的汉子举起手,嗓门洪亮:
“大帅,俺.俺有个问题。”
“您说要咱们和下面的士卒搞好关系,可可具体该怎么搞呢?”
“很多时候,下面那些兵丁,一看见军官就跟耗子见了猫似的,根本不敢多说一句。”
“俺以前当兵的时候也是一样,看见那些军官,都恨不得绕着走,谁敢跟他们掏心窝子啊?”
这汉子提出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堂内一片议论,显然,这也是许多人心中的困惑。
在明末,军官与普通士卒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制度性的压迫和战时互相依存的复杂状态。
能够真正与士卒同甘共苦的将领,不能说没有,但绝对是凤毛麟角。
更多的将领,则是将普通士卒视作牛马,随意欺压,因为他们天生就掌握着对下层士卒的生杀大权。
有的将领,动辄打骂士卒,克扣军饷,压榨士卒的劳动力,逼迫缺钱的士卒借高利贷,甚至还会动刑惩处不听话的下属。
平日里,普通士卒对于这些军官,大多都是畏之如虎。
而战时,这些普通士卒,反而又会紧紧地靠在这些将领的旗下。
无他,因为他们需要依靠将领们豢养的家丁,前去冲锋陷阵。
这群家丁个个装备精良,战力强悍,是全军最精锐的部分,也是进攻的主力和稳住阵脚的核心。
一来二去,就造成了这种奇怪的现象,而江瀚自然也很清楚。
他点点头,回应道:
“掌令之责,不独在识文断字,更在明事理、孚众望、率士卒。”
“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要真正地团结士卒,了解士卒!”
“想要团结士卒,那你们就必须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
“当他们遇到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