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父皇一定能体谅,让自己重上战场,为国征战,再立功勋,往日所积阴霾,必可涤荡一空!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等关键要命的关口,偏偏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忠靖侯史鼎竟举荐威远伯贾琮,接替陈翼之位。
原来昨日城外大战,贾琮在重兵追击之下,竟然还能够逃得出生天,他可真是好大的命数,如今却成自己的绊脚石!
赵王李重瑁一向看重贾琮才能,早有拉拢交好之心,虽贾琮多有回避,他也自当做世家子弟过于谨慎,并不以为意。
如今却第一次对这卓绝少年郎,生出忌惮厌恶之情,大周年轻将领中,唯有他可于己匹敌,竟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恶……
……
史鼎举荐话语刚落,兵部尚书顾延魁、吏部尚书陈默同时出班附议,但也有数名官员上奏反对此事。
反对理由不外乎贾琮年资太浅,虽有不俗战功,若为副帅都督,只怕是难以服众,朝中并非无良将可选。
大学士王士伦出班上奏:“启禀圣上,古人云有志不在年高,贾琮虽年轻,文韬武略,非比寻常,不可常理度之。
一军之将,在于谋略,在于用兵,不在年资,贾琮曾鏖战辽东,千军之力平定女真三卫,为大周开疆拓土千余里。
单凭此战绩,臣以为嘉昭一朝难有媲美,如今残蒙精骑暗潜关内,觊觎神京,肘腋之患,伐蒙战事因此而生阴霾。
贾琮以千军之力迎战万军之敌,以寡敌众,歼敌两千,全身而退引敌北追,解京畿兵危之祸,已可等同护驾之功。
臣以为贾琮虽年轻,胆识过人,用兵如神,天生将才,屡建奇功,国有戎事,遴选良将,虚言贬才,乃误国之论。
臣也举荐贾琮接替陈翼,为伐蒙全军北三关副帅都督,在朝如有那位将军,自认战功卓越于贾琮,臣亦可举荐之。”
……
满朝文官听了王世伦之言,集体都有些语塞,王世伦乃内阁大学士,还兼着六部首官之职,是当之无愧的文官魁首。
还是当世大儒,才高八斗,学养浑厚,那个文官敢与他论战,即便不顾及仕途平顺,多半也是班门弄斧,自取其辱。
且王士伦之言缜密无漏,实在也很难找出什么破绽,文官中有人因各种心思,不同意贾琮为副帅,一时也无话可说。
在朝武将中不乏能征惯战之人,但王士伦话中‘开疆拓土’四字,让许多人无奈闭了嘴,武将一生颠覆荣耀便是这四字。
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