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文旅局的会议室里,气氛既兴奋又紧张。
“数据出来了,”副局长敲了敲投影仪,幕布上显示出最新的统计图表,“《司藤》开播一周,普达措游客量同比增长280%,周边酒店预订率达到98%,部分民宿甚至已经预约到了三个月后。”
局长揉了揉太阳穴,既欣慰又头疼:“这热度来得太突然,我们的接待能力都快跟不上了。”
他转向宣传科科长,“赶紧联系剧组,看能不能合作搞个司藤主题旅游路线。”
宣传科科长苦笑着摇头:“已经联系过了,但江野导演说他们正在全力筹备第二季,暂时抽不出人手。”
“那就自己搞!”局长一拍桌子,当机立断,“找几个专业的coser,把司藤和秦放的造型复刻出来。再去定制些藤蔓道具,把剧中的几个经典场景还原出来。”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对了,那棵血祭树得加装更结实的护栏,再安排专人看守,别真让游客给摸秃了!”
会议室里的众人纷纷点头,有人小声嘀咕:“这下好了,咱们云楠旅游又要火一把。”
……
苏州古城区的小巷深处,一座挂着“苏绣非遗传承基地”木牌的老宅常年门可罗雀。
六十八岁的传承人陈玉芳习惯了这样的清静,每日就着天光,在绣架前一坐就是一整天。
“师傅,这个月又只接了三个订单。”
小徒弟递来账本时总带着几分愁容。
陈玉芳只是笑笑,指尖抚过绣绷上未完成的缠枝纹:“急什么,老祖宗的手艺,总要有人守着。”
转折发生在《司藤》拍摄时的某一个清晨。
陈玉芳刚支起绣架,木门就被敲得咚咚响。
门外站着个满头大汗的年轻人:“陈老师!我是《司藤》剧组的,江导让我来问问,您能复刻戏服上的藤纹刺绣吗?”
接下来的日子像做梦一样。
先是剧组送来月白缎面和戏服图样,后来电视台扛着摄像机来拍专题片。
最让陈玉芳惊讶的是,某个周日上午,她的工作室竟排起了长队。
“陈老师!我在剧里看到您绣的藤纹了!”穿汉服的姑娘激动地比划,“就是司藤在竹林里转身时,领口那道银线.”
陈玉芳这才知道,自己绣了五十年的藤纹,此刻正在千万观众的屏幕上流转。
她摸出老花镜,对着镜头重播了十几遍。
确实是她独创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