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套预案中,就考虑到了鬼子可能会利用夜袭寻找突破口。
既然鬼子想要突破口,那陈铭就给他们突破口。
弥陀山防线上的八路,在鬼子夜袭下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慌忙向后撤退,这个逻辑没问题吧?
直接撤退太可疑了,可要是利用鬼子夜袭,出奇制胜,那就正常多了。
因为在鬼子的心里,拿下了弥陀山防线,是他们依靠战术取胜获得的。
八路害怕被全歼,所以才会有了全线撤退的举动。
这个模式在全面抗战以来,上演过无数次。
因为后方阵地遭遇攻击,前方阵地担心被包围,断掉了后路,于是仓皇放弃阵地逃窜。
惯性思维之下,鬼子只会认为只是一场如以往一样的胜利罢了。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变量,那就是鬼子的这个第14师团,自从39年调回东北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过关内作战过了。
如今已经是43年了,四年的让关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但鬼子第14师团在关外,就算听说过,没有亲身经历这个变迁,思维未必能转变过来。
陈铭就是利用这一点,利用鬼子的思维惯式和成功路径依赖,给鬼子布下一个大陷阱。
丁伟的命令下达后,十二沟,十五沟阵地立即按照命令从后方对鬼子发起了炮击。
同时收拾东西,准备撤出阵地。
不过在撤出阵地之前,他们还在阵地中给鬼子留下了一些小惊喜。
白毛沟阵地上的战士,收到丁伟的命令后,反击开始减弱,借着炮火掩护,开始向后撤退。
进攻的鬼子开始发现,八路的抵抗正在迅速减弱,他们的推进速度变得更快。
仅仅十五分钟的时间,就成功占据了白毛沟阵地三座主阵地中的两座。
只剩下最后一座高地,拿下了就能彻底掌握这个阵地,完成进攻目标。
“冲锋!冲锋!”
胜利在望,鬼子联队长也不再保留,把自己手上能用的力量全部派了出去。
大批的鬼子开始猛攻最后一座高地。
又经过30分钟的战斗后,白毛沟阵地最后一座高地被鬼子占领。
鬼子原本还想要继续追击,却被从弥陀山主阵地上掩护撤退的炮火拦截,无奈只能看着“残余”的八路逃跑。
“给师团部发电,我部于凌晨三点三十分,成功夺取了支那部白毛沟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