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的名字都没听过,抗日力量又薄弱,咱们的根据地发展土壤几乎为零。”
说到这里,陈铭的声音里多了几分感慨:“咱们在晋省能站稳脚跟,靠的就是老百姓的支持。”
“每逢大战,老百姓挑着扁担、推着独轮车给咱们送粮食、运弹药,甚至冒着枪林弹雨救伤员,这才是咱们的根基。”
“没有根基,再强的部队也扛不住风雨。”
“所以,想要谋划东北,必须先开辟革命土壤,让老百姓知道咱们是谁,知道咱们是为他们打仗的。”
而开辟土壤的关键,在陈铭看来,就是消灭兴安岭地区的土匪。
“那些地方的土匪,长期欺压百姓,抢粮食、抓壮丁,老百姓早就恨之入骨了。”
“咱们先把这些土匪打掉,既能为民除害,又能让老百姓亲眼看到咱们的行动。”
“让他们知道,八路军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的,是能给他们做主的军队。”
“这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第一步。”
原先我军初入东北时,没有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
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还能够胜利吗?
这也是我军初入东北后失利的一大原因,缺乏老百姓的支持,缺乏发展的土壤。
后期我军战略部署转向农村,开辟稳固的根据地,获取老百姓们的支持后。
情况才好转过来,等到出东北南下时,已经有百万大军了。
陈铭笑了笑,补充道:
“而且打土匪是咱们独立支队最擅长的业务。”
“不管是主力部队还是地方武装,哪支没跟土匪交过手?”
“用咱们最擅长的事,迈出最关键的一步,再合适不过。”
计划定了,选哪支部队执行却成了难题。
陈铭分析道:“进入兴安岭的部队,一开始没有老百姓支持,肯定处于无后勤状态,规模不能太大,最多一个营。”
“而且这一个营必须是精兵,还得有特殊技能。”
“既要能打仗,又要会侦查、会和老百姓打交道,还得能在恶劣环境下生存。”
陈铭首先排除了三大主力的营。
三大主力的战斗力没问题,打鬼子是一把好手,但术业有专攻。
他们擅长的是正面战场的硬仗,却不一定适应兴安岭的复杂环境,也未必擅长做群众工作。
这个任务,得找一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