玮荣一日之内,下诏百余道,全是诏令各地州军,卫军入中京勤王的诏书,为了增加数量,甚至把诏书都发到了黑水靺鞨部去了。
正月十四日,陈从进携降军,进逼瑕州,瑕州不战而降。
陈从进遣杨建再次充任使者,奔赴中京。
不战而屈人之兵,兵法中上上之选,陈从进这次是真的高兴,在战场上击败敌军,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可用大势,逼迫敌军不战而降,却比单纯的胜败,更加值得庆祝。
用兵之玄,其妙无比啊。
这次杨建携大胜而来,渤海国上下,人人皆用复杂的眼神看着杨建,既有恐惧,又有憎恨。
杨建一抵达中京,便先给渤海国吃了颗定心丸,表示此番出兵,只为了征讨不臣。
渤海僭越称帝,自称圣人,自立年号,此乃大不敬之罪,征讨渤海,非为覆没其国,乃拨乱反正之举。
监国玮荣十分开心,以为陈从进是真的这么想的,于是连忙对使者表示,从今以后,渤海国皆用大唐之年号,对内罢称陛下,圣人等僭越之名号。
杨建很满意,又提了好几个要求,比如,需要在渤海朝堂上,设立一个监察使,以防止渤海再出现违制行为。
同时,为了更正渤海国的错误,先前的降军进行全部整编,像什么南司,北司,左右神策军等,全部废除,取而代之的是陈从进为渤海新设的旗卫。
陈从进以八个颜色,设立十六旗卫,以最先投降自己的六卫,为上旗。
当然,这么整编和后来的八旗还是有区别的,只是形似神不似,没有什么包衣制度,也没什么旗饷之类的。
这只是陈从进为了改变渤海军制而做出的决定,目的是打散原有的军将关系网。
同时,陈从进要求在渤海国中京驻军,当然,渤海王人在哪,驻军就在哪,毕竟渤海国是五京制,这个空子得提前堵住。
城下之盟,这些条件虽然不太舒服,但是玮荣却是心头松了一口气,不怕条件苛刻,苛刻说明陈从进真的没想覆灭渤海社稷。
因此,这些条件,玮荣全部答应,一点折扣都没有打,坚决执行。
谈完这些后,杨建才提出对陈从进而言至关重要的条件,也就是以渤海国的钱粮,用以补充幽州的征战需求。
纯靠种田,实在是太慢了,种田两年半,大规模出征半年,就把存的钱粮花了一大半,这还得算上从河东勒索了点钱粮,不然的话,花的就更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