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大规模的建设,把延安府几十万百姓指挥得有条不紊,忙碌而充实,仿佛整个延安府都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在这些商家心中,对于大同社如此大规模的建设,看法却不尽相同。一部分人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满心欢喜;而另一部分人则觉得大同社如此大规模地调动民力,有些“不爱惜民力”,他们只在史书上记载的暴秦和昏君杨广的事迹中,看到过这样大规模驱使百姓劳作的场景。
但无论如何,刘永所说的包一年产能的承诺,他们是相信的。毕竟以大同社如今基建的规模,不要说包一年,只怕三五年内,他们都不用担心生产出来的砖头会卖不出去,唯一的危险就是朝廷会不会打过来?
如果朝廷打过来,大同社的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在这样复杂的情绪交织中,众人陷入了沉思,众人已经开始在心里盘算着自己接下来的计划。
没多久,刘永在一众商贾殷切的期盼下,带着他们前往城中最负盛名的纺织厂。
这纺织厂,可是众多商贾眼中的神秘之地,也是他们心心念念渴望一探究竟的“财富源泉”。
一行人刚踏入漂洗的作坊区域,一股浓烈刺鼻的羊膻味扑面而来,那味道仿佛带着无数细小的针,直直往众人的鼻腔里钻。商贾们纷纷露出了不适的表情,有的甚至忍不住捂住了口鼻。
“各位先带好口罩。”刘永见状,不慌不忙地命人拿来一些棉布遮的口罩,递给商人们。这些口罩虽然简单,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那股难闻气味带来的冲击。
尽管气味难忍,但跟随着刘永前来的商人们,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们知道这里就是大同社的“聚宝盆”,蕴含着无尽的财富秘密。
其实,在这之前,大同社纺织羊毛的器械就已经被一些人山寨了,甚至连羊毛布的仿制品都出现了。然而,那些山寨者们却陷入了重重困境。
他们的生产不成规模,机械效率更是远远比不上大同社。大同社的纺织机械厂就紧邻织布厂,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女工们能够随时与研发机器的工匠们沟通交流。
女工们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及时反馈给工匠,工匠们则根据这些反馈迅速进行整改,不断完善生产工艺。如此一来,大同社的机器不断更新换代,效率越来越高。而那些山寨工厂呢,还在使用原始的机器,生产进度缓慢,质量也难以保证。
不仅如此,在组织管理方面,两者的差距更是明显。大同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