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不是新鲜事物,从国家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它的雏形——互助组。
在场的这些人都听说过合作社,但除了李龙,谁也没仔细研究过——谢运东应该是问过长辈的,所以才会拿出来讨论。
其实李龙觉得这倒的确是一条好路子,倒不是说非此不可,只是后世已经趟出路子来了,现在拿过来提前用倒也不是不行。
李龙从来就没认为自己有多了不起。他不算最聪明、最有智慧的那个,只不过因为重生,吃到了每次大机遇、大变革的红利,所以赚得多一些。
其实他自己也很清楚,如果没有这些,他过得并不会比在座的其他人好多少。
那么既然谢运东已经提出了合作社,这玩意儿在十多年后大放光彩,那么说明这条路子是正确的,现在要开始搞,也不是不行。
重点是目前已经具备了成立合作社的基本条件:第一,几个人大差不差的算是志同道合,第二,种棉花的地不少,几家加起来不说到上千亩吧,至少也五六百亩了,初具规模了,而且以后还可以扩大。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农业机械化基本上达标。
这时候的合作社可不是初级时期的互助组,那时候因为人力、农具、牲口严重不足,就只能通过互助的形式,互相帮助着把地种下去收上来。
其实在二十年后村里实行的合作社,和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初级合作社有点类似,土地、农具入股,土地所有权仍归农民个人,但使用权归合作社;收入按“土地分红”和“劳动报酬”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配。
李龙当时参加了合作社成立大会,对合作社的章程很清楚,大框架现在拿来就可以用,想来在座的这些人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不过他并没有立刻说这些,要听大家的意见。
“我问过队里一些老人,原来咱们这里搞过互助组,也搞过合作社。老李哥曾经就当过合作社的社长,不过因为咱们这生产队成立时间不长,合作社没存在多久,这队里就搞了大食堂,人民公社一搞,合作社就废了。”开口的还是谢运东,他说道:
“我之所以想着搞合作社呢,主要是觉得咱们现在种的地多,人口又少,单打独斗的话,说实话一来人力资源比较缺,二来各家都在找人,那浪费也不少,还不如搞个合作社,这样找人统一找,干活统一干,效率就上来了。”
其他人听着都点头,这话不假。
就以种棉花为例,需要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