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村丁们换上短甲,挑着火灯,在寒气渐重的夜色中巡视灌渠、温棚与物资堆。
灯照出温棚内隐约的蒸汽,脚步声、滴水声与偶尔的轻语低笑交织在一片静默之中。
这就是麦浪领自春耕启动以来首次执行三段作业制。
白昼不息,黑夜不停。
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作业时段,每一段都环环相扣、不容出错,像是精密齿轮中的一枚齿轮错位,就可能影响全盘进度。
而就在这些看似日复一日的劳作背后,是整个赤潮体系下最早的一次大规模农业调度试验。
若麦浪成功,那未来整个北境的春耕,都可以仿照这套模式执行。
为了让这场轰轰烈烈的春耕真正落到实处,路易斯还专门下令推行了一套全新管理机制。
每一个村都被指派设立一名耕作记录官。
这不是个清闲的职务,而是专门负责丈量、播种、施肥、棚户修补等环节的每日汇总工作。
所有数据将在夜晚前整理完毕,交送至总务厅登记归档。
而在麦浪领中心地带的临时政务厅外,一块巨大的木制公告牌也随之立了起来,上面漆着醒目的红字:《耕作榜》。
榜单每日更新,密密麻麻记录着各村当天播种的亩数、棚户修补的进度、施肥与灌溉情况,甚至连“迟到一次”都不会被漏记。
午饭前后,是耕作榜最热闹的时刻。
总务厅门前那面大木板,每日午后都会由记录官换上新榜。
粗大的羊皮纸一展而开,上头写着最新的播种进度、翻地亩数、施肥记录,村与村之间名次一目了然。
“嘿!我们‘五村二组’上来了!排到第六了!”
“看这儿看这儿,‘三村一组’还是榜首,三天连着头名,太猛了!”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围着榜单跑圈,小孩看不懂数字,就听大人念。
但也记得哪一栏是自家人的村组。
年纪稍大的少年更把它当成战绩榜,谁家的父兄靠前,回家吃饭都挺直了腰板。
“我爹今儿干了十亩翻地!”
“切,我们那头牛拖犁不用人赶,自己能漂移!”
一旁的农妇笑着摇头,却也眼角含光,那种骄傲,是发自内心的。
更年长些的劳工、村长、屯长们,则常常站在榜单前互相点头致意:
“你们屯今天又翻了六亩,我得催催我们那边老杰克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