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何雨柱转头就把这事跟小满说了。
小满也觉得这样挺好:“有方叔和赵叔帮着掌掌眼,确实更稳妥。他们经验丰富,看问题的角度有时候比我们深。”
没过几天,战略发展部整理出的第一份十四大后续黄河集团相关发展方向的报告副本,就送到了老方和老赵的桌上。
两位老人戴着老花镜,看得极其认真,还在上面用铅笔做了细细的批注。
几天后,何雨柱去老方家取回报告时,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又不失条理的批注,有些观点确实一针见血,指出了报告中没有考虑到的某些国内实际情况和潜在风险。
何雨柱仔细翻看着报告上的批注,老方用铅笔在“扩大生产规模”旁写道:“步子太大,易扯着。各地招商政策不一,谨防地方承诺不兑现。”老赵则在“引进海外生产线”处备注:“注意外汇额度审批,可考虑与国营大厂合作,借船出海。”
“看出门道了吧?”老方端着茶杯,“你们这报告,光盯着上面风向,没琢磨下面水土。就比如说这征地建厂。”
他放下茶杯,掰着手指头:“补偿标准、村民安置、环保评估,哪个环节卡一下都够你受的。我建议你们在每个项目地,都设个专人负责跑这些琐碎事。”
老赵接过话头:“还有人才问题。报告里光说要招技术骨干,可没提怎么留住人。现在南方私企开价高,咱们这国企分房制度也快取消了,你得拿出实打实的好处。”
何雨柱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二位叔提醒得对。我让他们把配套措施补上。”
“等等。”老方从抽屉里又抽出几页纸,“这是我俩整理的,近几年各地开发区的实际落地情况。哪些地方光喊口号不办事,哪些地方领导靠谱,都标出来了。你们选址的时候可以参考。”
何雨柱接过那几页写得密密麻麻的纸,如获至宝。
三天后,修订版的报告重新放在何雨柱桌上。
新增了“地方政策风险评估”、“政企对接专人负责制”和“技术人才长效激励方案”等章节。
战略发展部的年轻主任有些不好意思:“何董,还是老同志经验足。我们之前太理想化了。”
何雨柱笑笑:“吃一堑长一智。以后每份报告,都先请二位顾问过目。”
当晚,何雨柱特意妻亲自下厨多炒了几个菜,请老方和老赵喝酒。
酒过三巡,老赵似是无意间提起:“柱子,你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