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提升文臣地位,重用“三杨”等文臣集团,让其主导朝政决策,完善科举取士制度,扩大文人参政规模,武勋将领的权力被逐步限制,军队建设趋于松弛,文治成为朝堂主流,形成了“仁宣之治”的承平局面,但也为后世明朝武备废弛、边患再起埋下了伏笔。
再往后面,正统年间,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等宦官怂恿下,不顾群臣反对,贸然亲征瓦剌,酿成“土木堡之变”这一千古惨剧。
身为“大明战神”的朱祁镇,毫无军事才能却刚愎自用,指挥混乱、决策频频失误,致使明朝数十万精锐之师(包括京营主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随军出征的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等顶级武将勋贵,以及众多中下级将领死伤殆尽,武将勋贵集团遭遇毁灭性打击,出现严重的人才断层,再也无力与文臣集团抗衡。
文臣缙绅集团趁机抓住这一历史契机,迅速填补权力真空:以**为首的文臣在京师保卫战中挺身而出,稳定政局后,逐步将京营兵权牢牢掌控在手中,通过改革军制、安插亲信等方式,彻底架空武将的军事指挥权。
至此以后,原本掌管全国军事的五军都督府名存实亡,沦为无实际兵权的摆设机构;武将勋贵失去了军队这一核心基本盘,地位一落千丈,不仅在朝堂决策中丧失话语权,还需处处受制于文臣,甚至要向文臣俯首称臣,彻底走向没落。
大明朝堂延续百年的文武制衡格局被彻底打破,形成文臣集团独霸朝堂的局面,文武彻底失衡,这也成为明朝中后期武备废弛、边患屡起、国力衰退的重要根源。
到了大明中后期,朝堂格局与重文抑武的前宋王朝已然别无二致。
文臣缙绅通过多年经营,彻底把持朝政核心——内阁权力不断膨胀,成为实际的决策中枢,六部尚书等要职尽数被文臣掌控,国家军政、财政、人事大权皆由其主导。
武将勋贵则彻底沦为附庸,毫无话语权可言:战场上的军事指挥要受文臣监军掣肘,作战计划需经内阁批准方可执行,即便立下战功也常被文臣克扣封赏、肆意弹劾,武将的尊严与权力被肆意践踏,军队战斗力持续滑坡。
就连至高无上的皇帝,也不得不受到内阁与文臣集团的严密限制,皇权被严重削弱。
最典型的便是赫赫有名的万历皇帝,他想立自己喜爱的福王朱常洵为太子,却遭到以内阁为首的文臣缙绅集体反对——文臣们以“立嫡立长”的祖制为由,寸步不让,与皇帝展开了漫长的拉锯战。
万历皇帝虽贵为天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