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重区域的安全高地上,比如村委大院、堤坝旁,有的时候甚至就是一个或几个临时搭起的帐篷。
等到医疗条件稍微宽裕、条件稍微好转一点之后,再去设置固定安置点医疗站,比如学校、体育馆等大型安置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能够找到一所学校直接作为临时安置点,对于李玲玲如今到达的这个驻点周围的受灾群众来说是一件好事。
对于医疗人员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不过驻点虽然有变化,但来自受灾群众的压力对于医疗团队来说却不会有丝毫减轻。
某种意义上来说,因为学校的容纳能力更强,反而给医疗团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领队医生第一时间站出来,先派出一部分急诊的医生去对挤压的病人情况进行简单分类。
随后,带领着其他医生迅速开始建立临时的医疗点。
【急诊科】、【皮肤科】、【内科】等等的小牌子快速把学校分割成了一个个相互独立但是又彼此关联的区域,适用于不同“科室”的诊断、小型手术台也立刻被搭建起来。
很多人想到洪灾,可能脑子里面一时间只会蹦出“溺水”这个词,好像医生针对的医疗干预也只用集中于这个领域就好了。
但实际上,洪水能够造成的伤害是非常广泛的:
首先,是由洪水直接造成的急性外伤。除了溺水之外,还有被水中如玻璃、树枝、生锈铁片等等尖锐杂物造成的切割伤、撕裂伤;被倒塌物体砸到或卷入洪水撞击所致的压伤、挫伤、骨折;被洪水长时间浸泡导致的皮肤发白、起皱、糜烂,严重甚至需要截肢。
其次,是因环境恶化引发的疾病而引起的内科病、皮肤病,比如由于饮用水被污染,腹泻、痢疾、伤寒;受凉和劳累导致的感冒、发烧、肺炎;接触污水导致湿疹、皮炎、毛囊炎、脓疱疮等皮肤感染等等。
最后,便是由蚊虫、细菌等等导致的传染病,放在古代相当于“大灾之后必有有大疫”的“大疫”。
因此不要觉得在某些新闻里面,那些所谓的【特大灾害】看上去死亡和失踪人数才“堪堪”百人,让人觉得不是个事;反而经济损失达到百亿、千亿级别,对比之下特别夸张。
很多人甚至都会因此觉得对灾难的等级衡量好像更加看重经济损失一样。
但事实上,如果没有完备的救灾体系和医疗支持,后果不堪设想。
从北都被调来的李玲玲此刻严阵以待。她早就接受过相关的培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