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轩轩,我们俩是随时随地能见着。
对小静和小野,我们也只能通过电话或者视频。
聊来聊去都是那机械的几句话。
吃饭了吗?
吃过了。
冷吗?
不冷。
自己多穿一点,多注意身体。
工作忙不忙?
有没有耍朋友?
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他们也同样反问,大家几乎都是报喜不报忧。
我倒是还好,跟他们什么都说,什么都谈。
王浩却多数话只能闷在心里,要么有时候和我提一提。
他想让小静小野都回贵阳。
那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太阳光暖洋洋的照在院子。
他坐在躺椅上品茶。
我拿着水壶浇花。
他说:“李书记家有一个儿子,和小静是一年的,就大几个月。上个月刚从杭州调回来,听老李的意思,可能也打算让儿子留在本地发展。”
我一听他这话就知道他啥意思。
一来,我们走了这么多路,经过了这么多坎坷。
想给子女们铺一条更好的路出来,想让他们别走得太难。
可我又明白得亲身经历才能悟透。
所以他都不说,此刻他能提出来,估计已经对这个孩子应该有八九分的了解。
我把水壶放下。
走到他旁边,坐在另外一个躺椅上。
他眯着眼扭头看我。
“上次我是不是见过这个孩子?”
“嗯。有一个饭局,老李带着他一块来,咱们一进去他就在里头敬茶。”
“嗯~~看着还是挺稳重,说话也很有分寸,感觉是个温润温柔的人。”
“嗯~~”
他又端杯子喝了几口,问我:“你觉得如何?”
“我当然觉得不错。”其实这个时候我心里已经多多少少有些想法了。
在上海,工作机会、工作环境,那都是我们这些三线城市无法相提并论的。
但是我们家里的条件不同。
不说王浩的修养和大度,就是我自己奋斗出来的作为他们两个起步的利用绰绰有余。
只是孩子们天性使然,想出去,想自己奔一条路。
只是这些年都还没个定性。
上次王浩提到,说:“如果你想继续在那边工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