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毯,自古是娱乐圈必争之地。
因为它是集曝光、资源、形象、地位四大核心利益的集中交汇点,在曝光度=生命力的名利场内,红毯一秒钟的镜头抵得上百万宣发费用。
尤其是规格越高的典礼红毯,价值越高。
红毯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化中‘红色=不可侵犯’的神圣之色,象征着特权,属于王室贵族专属。
1902年纽约中央铁路头等舱铺设红毯,让其从宫廷贵族走向平民,由特权符号转化为尊贵符号。
1940年奥斯卡的红毯秀则是分水岭,将红毯文化彻底与文娱传媒价值绑定到一起,戛纳电影节则是将红毯文化赋予了国际传播意义。
而各大重大红毯秀,也成了文化/商业/娱乐等多维度传播博弈的稀有‘角斗场’。
因此如何在红毯上出位,就是各大经纪公司、商业品牌和明星绞尽脑汁策划的关键。
所以基本上每年都会整出许多的新活儿,比较基础的就是通过礼服的夸张度博眼球,严重的恨不得不穿出镜,其次就是利用采访或者恩怨捆绑销售,最高级的则是事件曝光。
1953年18岁的法国演员碧姬芭铎身穿比基尼出席戛纳引发了各界轰动,自此之后突破了红毯传统的正式着装,向个性表达方向狂奔,同时拉动了穿衣自由风尚。
1975年名媛夜店女王碧安卡·贾格尔,骑着摩托车上红毯,更是直接让摇滚和嬉皮士以及中性文化风靡全球。
1987年查尔斯和戴安娜出席戛纳红毯,更是直接让电影产业的影响力达到了巅峰。
而1993年龚俐随《霸王别姬》剧组走红毯,正式让东方美学走向世界,标志着世界审美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所以每一次红毯,都是一次时尚风向标,一次产业/行业格局转变,并非只是乐子那么简单。
形式和博眼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背后代表的深层含义。
在互联网时代之前,红毯的话语权被传统媒体把持,大众只有被动谈论的资格,而互联网时代之后,线上媒体让大众拥有了更多的参与甚至创作权,所以模式也应该有所改变。
而2010年,帕丽斯在巴展上的一摔,将正式宣告红毯文化将告别传媒把持,通过互联网社媒平台打破单向传播,开启互动评判时代。
起因是帕丽斯在参加巴展时,从独特的粉色定制特斯拉Roadster下来时不慎被绊倒,整个人呈一个倒栽葱式的状态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