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模仿不了,但是可以抹黑的呀。
于是就开始抹黑带节奏了,选择的角度也并非是直接跟万象小厨开团,而是采取侧面打法,针对小元机器人。
步入9月下旬,网上突然出现了大量关于机器人抢夺人类工作的话题。
不少的媒体、自媒体也都参与了这个话题讨论,制造出了巨大的失业焦虑恐慌。
有一家内地媒体如是报道:
【机器人炒菜工坊的火爆如同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在满足消费者对效率、卫生、透明度的迫切需求,掀起一股“科技餐饮”新风潮的同时,也无可避免的刺中了传统餐饮业最敏感的神经——人力成本与就业岗位。】
这篇文章用大量煽情的叙事报道看一个传统小炒店老师傅的愤怒倾述:“我炒了三十年锅!现在告诉我还不如一台铁疙瘩?它懂火候吗?它懂食材脾气吗?它炒的菜有锅气、有人情味吗?”
报道的内容将焦点集中在“机器取代人”的悲情叙事上,引用所谓的“专家”预测,若此模式大规模铺开,预计将冲击超百万厨师及相关岗位。
还有一家媒体周刊报道标题:《谁为被科技列车抛下的人负责?》
该报道将机器人厨师上升到了社会安定的高度,在文中发出所谓的反思拷问:
【效率的提升是否必须以大规模结构性失业为代价?当资本追逐着“无人化”的极致利润,普通劳动者的生计谁来保障?资本赚得盆满钵满,那些被淘汰的厨师及其家庭,他们的“锅气”和“人情味”如何转化为面包?保护劳动者权益刻不容缓。】
一篇篇经过精心策划的报道和评论,这些经过放大和扭曲的声音,也确实精准地击中了当下人们普遍存在的、对新兴技术冲击就业的深层焦虑。
面对这舆情,万象小厨的负责人贺知远公开发声表示:
机器人进入厨房,并非为了取代厨师,而是为了将厨师从高温、油烟、高强度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将宝贵的创造力、经验和对美食的理解,投入到菜品研发、品质把控、个性化服务和餐饮体验的提升上。淘汰的是落后、低效、甚至不安全的作业方式,而非人本身。
但外界似乎并不买账,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机器人抢饭碗”的叙事,迅速引发了共鸣,同时也在不断放大焦虑和恐慌。
逐渐的,超出了餐饮业本身,其它行业的人也开始焦虑恐慌人形机器人抢饭碗。
……
9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