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力导致结构破坏。
液态金属与固态电解质之间可以形成几乎完美的自适应接触界面,显著降低界面阻抗。
充放电时,液态金属中的活性金属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通过固态电解质迁移到正极侧参与反应。
放电时,阳离子返回液态金属并重新获得电子沉积回液态合金中。
由于是合金,沉积/溶解过程发生在整个液态体相中,避免了局部浓度极化。
室温液态金属合金的优势是安全性极高、体积变化适应性极佳、界面阻抗低、理论容量高。
该电池的正极材料采用拓扑离子导体兼容型复合物,该材料能进行多电子氧化还原反应,提供高比容量。
具有纳米级孔道的拓扑离子导体材料,不仅作为电子/离子混合导体,其特殊的孔道结构能精确容纳和引导从电解质迁移过来的阳离子,确保它们高效地嵌入/脱嵌到活性材料晶格中,同时约束活性物质的溶解流失。
在复合物中引入少量元素硫或有机硫化物,利用其极高的理论容量,通过拓扑骨架的物理和化学约束作用,有效抑制多硫化物穿梭效应。
充放电时,阳离子通过固态电解质和正极内部的拓扑离子通道,嵌入/脱嵌到氟代聚阴离子化合物的晶格中,伴随多电子转移反应,拓扑骨架提供高速离子/电子通路,并稳定活性物质结构。
该电池的固态电解质,陆安采用了“应力/应变自适应的三维拓扑离子晶格”,这是核心技术。
其基础材料是基于稀土元素氧化物的特殊超离子导体,该材料在原子/分子尺度上具有类似“手性螺旋通道”的非平凡拓扑结构。
这种结构拓扑通道为离子提供了极低势垒的迁移路径,即使在室温下也能实现接近液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
拥有完美的电子绝缘性,防止内部短路。
拓扑通道的尺寸和化学环境经过陆安的精确设计,实现只允许特定大小和电荷的阳离子高效通过,阻挡其他离子和电子。
固态晶格能量电池的整体结构,负极集流体具有微通道结构的惰性导电材料用于容纳和引导液态金属流动,并提供电子通路;复合正极层由高容量多电子反应活性材料、拓扑离子导体骨架/包覆层和导电添加剂混合压制而成。
液态金属负极浸润在负极集流体的孔隙通道中,固态电解质层是致密、超薄的拓扑离子导体隔膜。
固态晶格能量电池制造工艺则是另一大核心科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