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云海;
在普陀山,普济禅寺的钟声与海浪梵音交织;
在峨眉山,金顶的铜钟声在云雾山峦间回荡;
在九华山,化城寺的钟声仿佛涤荡着尘世烦忧。
这钟声不同于平日晨钟的清脆唤醒,也不同于暮鼓的沉静安神。
它节奏缓慢,每一次撞击后的余音都绵长而低沉,仿佛带着无尽的悲悯与沉重的哀思,在天地间缓缓弥漫。
那是僧众与信徒对一位功德圆满、却为救世人而舍身的高僧,最崇高的致哀与最深的敬仰。
*
第二日,正午。
烈日当空,钟声依旧未歇。
南北东西,万千寺院的钟声仿佛汇聚成一股无形的洪流,穿透了市井的喧嚣,盖过了田间的劳作声,甚至传入了深宫苑囿。
京城之中,街巷百姓闻钟声而知其意,多有面向皇城或西山方向,自发合十默祷者。
茶馆酒肆间,关于那位神秘圣僧舍身救人的传说,也随着这连绵的钟声,被添上了更多神圣的色彩,广为流传。
通过驿传系统,旨意已抵达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等周边行省。
济南府的大明湖畔,千佛山的寺院钟声与湖波共振;
太原府的崇善寺,古老的铜钟发出的声响,仿佛能唤醒晋祠的周柏隋槐;
开封府的大相国寺,钟声悠扬,似乎在与黄河的涛声相应和。
在五台山,这座皇家敕建的文殊道场,钟声的规模更是空前。
从台怀镇的中心寺院,到东西南北中五座台顶的寺庙,所有钟磬齐鸣。
尤其是在供奉着智慧文殊的殊像寺,以及康熙皇帝曾多次驾临并题匾的菩萨顶,钟声更是响彻云霄。
僧人们相信,这钟声不仅能超度圣僧的英灵,其蕴含的宏大愿力与智慧,也能上达天听,护佑国祚,下慰黎民,净化人心。
江南水乡,苏州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在这一夜也赋予了新的意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境,与这悼念圣僧、感怀生命的钟声奇妙地融合,使得那份愁绪不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升华为一种对生命无常、对牺牲奉献的深刻感悟。
运河上往来的船只,听到这钟声,也纷纷减缓了速度,船夫们放下橹桨,向着寺院的方向默默致意。
*
到了第三日,更遥远的省份,如湖广、江浙、陕甘,乃至初步安定的西南地区,只要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