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没有太大的触动。
但朱厚照刻意强调对标成化元年的价格,那可就有巨大想象空间了。
这可是五十多年前的兑换比例。
根据户部院外郎的分析,以宝钞的贬值速度来看,相当于这五十年的的CPI的变动率仅为1.396%。
如果这么一想,跌的这么惨的大明宝钞,在最近五十年只是打了个对折,这不就侧面的又证明了宝钞已经跌无可跌,正在见底吗?
再加上宝钞行情持续回暖,最近的交易量明显增大,不少上一波没参与的人都跃跃欲试,准备在这一波行情吃上一口。
不少百姓纷纷表示,只要自己没有那么贪,稍微赚一点就跑,就绝不会像之前那一批一样被套牢。
只是还没等这些人彻底下定决心。
那些真正对宝钞有刚需的商人们已经开始纷纷下场了。
宝钞的价格很轻易的就出现了跳涨,先是击穿了“一贯兑换一文”的关口。
接着毫无压力的达到了正德五年“一贯兑换二文”的价格。
随着市场行情开始热闹,其他钱庄也纷纷参与其中。
这些钱庄在经历过前一波的拉升之后,大多数已经在上一波抛掉了手中的宝钞。
但是作为商人的敏感,也让他们利用这两个月,迅速的向其他地区快速的收购低价宝钞。
等发现“泉字号”站出来要撑宝钞的价格,这些嗅到风向的家伙们,并没跑出来砸盘,而是打算坐趟顺风车,狠狠的赚上一笔。
现在机会就来了。
随着这些商人的参与,宝钞的流通性大大增加。
宝钞的价格变动,也开始变得异常敏感。
现在甚至出现了“二贯兑换五文”或者“三贯兑换八文”这样细致的价格。
可是,尽管宝钞的价格慢慢逼近“一贯钱兑换四文”的官定价,但是总的成交量并不大。
当朝天子采用成化年间官价的事情,给了商人们一个强烈的信号。
既然能够不拘泥于本朝,让宝钞的估值对标成化年,焉知以后就不会对标宣德年、永乐年?
甭管市面上的老百姓认不认,只要朝廷能用这个价来折抵商税,只要商人们有利可图,就一定会存在这么一个市场。
但能看到这一点的,不只是钱庄、银号的商人,那些在大运河上走南闯北的商人们,也同样意识到了宝钞的回暖趋势。
是以,哪怕宝钞的价格已经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