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上次选择了杨廷和提出的人选萧翀,这次要是不给杨一清这个机会,那下次有很多事情,大家就不好谈了。
二来,有朱厚照这个搅局者。大家急于把他排除在外,因此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形成共识。
从杨廷和的角度来看,这次御史团被袭击,不但死了十多位风宪官,还死了萧翀这个正二品的右都御史。
这甚至都说得上,是一件足以记入历史的大事。
要是在这件大事的时代背景上,添上他杨廷和任人唯亲,包庇纵容,乃至最后识人不明,终至惨祸。
那么对杨廷和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这就像是,假如一个小小的火把点燃了整座森林,无论这个火把当初有多么小,承受的都是燃烧了整座森林的恶果。
杨廷和接受妥协,但不意味着他对此事没有自己的想法。
见到杨廷和意动,裴元连忙欲盖弥彰的说了一句,“卑职也是就事论事,绝不是因为边宪污蔑卑职,这才打击报复。”
杨廷和闻言一笑。
经裴元这一提醒,他倒是又想起,边宪和裴元还有弹劾之仇来着。
如此一来。
这裴元的看法倒真值得听一听了。
裴元见杨廷和没有说话,知道这就是默许的意思。
于是大着胆子说道,“阁老想必知道,当初霸州贼攻入山东的时候,因为地方官府的防卫力量不足,面对霸州贼的进攻,各地采取的都是闭城死守的措施。”
“后来霸州贼进攻了曲阜,衍圣公让人向他的亲家大学士李东阳告状。何鉴为了逢迎李东阳,便让人抓了边宪和萧翀这些地方巡抚,指责他们坐视贼人肆意劫掠,却不闻不问。”
裴元知道杨廷和对边宪没有好感,还刻意多加上了萧翀的名字。
杨廷和闻言皱了皱眉,说道,“这些事情不是早就已经有结论了吗?就连数十万朝廷大军都奈何不得霸州贼,地方上没有什么兵力,能保全城池就已经是有功无过了。”
裴元听了提醒道,“可是百姓们不知道啊。”
“当初何鉴为了鼓舞人心,并且向衍圣公交代,捉拿了边宪之后,可是第一时间传告四方的。”
“所以山东的百姓都知道,正是因为边宪坐视不管,才导致各地残破的。”
“后来的时候,朝廷虽然对此有了定论。但是只有官场上的人得知,百姓们对此却不清楚。”
“如今山东各地还未将那些骸骨掩埋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