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长安会做四季衣裳托商队送来,到底不比人在跟前照顾得周到。
昨日杜乔穿的衣裳,一看就是在太平县本地做的,针脚粗糙,料子也一般,勉强凑合,能穿出门,但也就那样了,实在难入眼。
不一会儿,赵璎珞又提着一个食盒走进来,打开盖子,里面是四五个烤得焦香的红薯,外皮微微发皱,还冒着热气,旁边还配着几个小巧的木勺。
她笑着说道:“刚从灶孔里扒出来的,还热乎着呢!
阿谦那边,我已经派人送过去了。”
亏得杜乔脑子清醒,知道家人要来赴任,提前把县衙后院的小厨房收拾出来,烧水做饭都方便,不至于吃口烤红薯都要折腾得满衙门皆知。
此前杜乔和身边几个下人,都是搭着县衙的公厨吃饭,也就勉强能吃饱、饿不死,如今有了小厨房,才算真正有了“家”的味道。
孙无忧这会儿正有些饿,她在长安很少有机会吃红薯,反倒对这种自带甜味的粗粮颇有好感。
她拿起一个红薯,用木勺挖着吃,软糯香甜的滋味让她眼睛一亮,“这红薯是真不错,又甜又面。”
张法音将毛线放到一边,笑着提议,“你们启程的时候,让长林置办一筐红薯装上,放到马车上,路上生火做饭时随便扔几个进去,省时又顶饿。”
赵璎珞立刻竖起两根手指,“伯母,至少得两筐!”
单是他们这一队的人马,再加上护卫仆婢,两筐红薯吃不了几顿。
以前怎么没想到,红薯可以当做长途旅行的伙食呢!
当然,前提是队伍有足够的负载能力。
张法音笑道:“行,让他多备些。”
不一会儿,院门外传来了敲门声。
原来是几位同住县衙后院的太平县官吏家娘子,带着自家做的饭菜前来拜访,嘴上说着 “给老夫人添菜”,实则是来认认门、套套近乎。
一群人里,张法音只熟悉昨日见过的荆秋灵,其余几位都是初次见面。
礼尚往来,张法音连忙吩咐下人,“去厨房拣几盘豆腐箱子来,给各位娘子尝尝鲜。”
她笑着对众人解释,“这是老家济州的做法,用豆腐裹着肉馅做的,你们也尝尝远方的风味。”
大吴的资讯本就不发达,普通人很少有机会尝到外地吃食。
荆秋灵笑着回应:“我从未去过齐地,还真好奇那边的饭菜是什么滋味呢!”
别说齐地风味,就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