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起来。
“你阿兄的梦想在山川万里,让他去玩儿吧!”
“可是,我希望阿耶开心,每天都很开心。”
李承乾看着被裹成粽子的儿子,叹气道:“阿耶只希望你平安健康的长大,无病无灾。”
“阿翁说,等阿弟他们再大一些,就给他们封王,阿弟长大了,是不是也要去就藩?”
李承乾点头,理论上是这样的。
“阿弟那么可爱,我舍不得,阿耶舍得吗?”
“穆穆,等你大些,我再告诉你,你阿兄阿弟为何要去就藩。舍得与否,他们都必须去,守土靖边,这是藩王的责任。”
===========
李隆基圈养宗室亲王,我一开始不理解,只以为他藩王进宫,所以忌讳藩王,后来查了很多历史资料,我发现不能怪李隆基。
李隆基那个时候,社会贫富分化已经很严重了,虽然从诗作里面看,普通老百姓家家有存粮,底层老百姓相当富裕,但这恰恰说明,上层更富。
唐代在唐德宗之后采用两税法,唐德宗之前收的人头税,一个大族几百几千口,根本收不了几个钱,收税的主体是自耕农。
李隆基在位中期之后,税收已经跟不上了,说明自耕农少了,已经支撑不了国家财政了,反映的问题,就是土地大部分都被门阀大族兼并了。
所以,李隆基才会把税收下放到节度使手里,节度使手里面有兵,让节度使去收税,讲不清道理,那就讲物理。
唐代的藩王,到底有没有兵权,没查到官方史料,可以从唐代几次有迹可循的谋反去推一下。
贞观时期李祐谋反,武则天时期的李贞谋反,李元嘉谋反,这些谋反都是朝廷出动大军平叛,按照这些叛乱的规模看,可以推测出唐代的藩王手上有兵权,能调兵,实权职衔,跟后面王朝那群吉祥物不一样。
这个时候的藩王,如果这不在长安,可能产生的问题就是,这一片区某个大族不满李隆基的统治,就直接扶持一个藩王跟朝廷干一架。
藩王如果赢了,他们是从龙之功。藩王如果输了,朝廷追究下来,这些大族完全可以说,藩王手里有兵,把自己绑了,抢了自己的家产,自己的某个侄子或者叔叔伯伯,还因为反抗叛逆被杀了,自己完全就是受害者。
不管内情如何,明面上看,人家就是为了维护你李唐,死了人了,你这个时候把人家给杀了,抄没了人家的家产,下一次再有谋反,其他各地的大族可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