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辛苦苦地写了一早上,最后也不知道能不能分点辛苦费到手里
而随着比赛的结束,此前排不上档期的好多大大小小的商业活动又等着束龙一个一个去应付。
主场的第四让不少国内的资本算是认同了一个F1车手自带的商业价值,先前主动去找都谈不下来的企业现在反而主动找了过来,但是聊来聊去却基本上没有几个愿意将合作拓展到车队赞助方面的,大部分都止步于对束龙个人的赞助。
这两者之间是有根本性区别的。
赞助车手本人呢,那基本上就只能算是增加束龙自己的个人收入,手续都在国内的话避税方案也多,账对账的折损率都会小不少。
这几乎就是上门送钱的勾当,这几天陆陆续续徐地签下了四家,考虑到需要尽量避开红牛这边可能存在的商业冲突,所以选择的大多也是一些科技相关的企业。
这种企业的性质就放在这里,能跟站在汽车工业最前沿的F1赛车运动关联在一起本身就有很大的价值了,连代言的需求其实都很低,只需要在束龙在头盔的边边角角给他们的logo留个位置就行。
像是有商业冲突的赞助就只能遗憾放手了,就比如吉利还有其他的一些国内车企。
本身现在红牛体系的车队就和本田绑定很深,这种就属于本田不计较还好,真计较可能就要吃一个大官司的类别。
另外还有关于车队的赞助,但这已经是另一个level的事情了。
先不提车队本身的要求的高额赞助费,从国内到国外的几层税刷下来,想要提供同等的支持就要比那些欧美的资本付出更高的代价。
这就劝退了很大一部分的潜在赞助商,普通的资本甚至都没有上桌吃饭的资格,而玩得起的资本又必须权衡这其中的收益与风险。
说到底束龙这一次带来的热度其实是爆发性的,能不能转化为长期的经济效益谁也说不清楚,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可能还需要更久的观察和考量。
至于其他那些玩得起同时体量也更大的资本.
说起来有点尴尬,对F1有兴趣且有能力在这项赛事中露脸的企业,哪怕没有束龙这么一个契机其实也早就开始入局了。
像是去年没谈下来的安慕希,他们在束龙这边因为红牛的问题碰壁了之后,转头便找上了刚签下Kimi.莱科宁的阿罗。
在他们看来有老莱头的阿罗本身就有足够的关注度,再加上小车队对于赞助的要求更低,无疑是将知名度打出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