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过程中,在“同甘共苦”中试图发展伙伴,却遭遇诸多弱小民族嫌贫爱富。
随着复兴完成,确定外邦是畏威而不怀德,而自己的屁股坐在“工业压制”的位置上更加舒坦。全世界的“反殖民”浪潮就陷入了漫长沉寂,因为星球上再也没有强有力的力量,对发源于地中海的殖民主义,在军事,经济,思想上发出抵抗。
回到这个位面,现汉军事家们对于扩张扩不动,只会认为“水土不服”。
毕竟这几百年,现汉扩展领土的力量,只要解决“水土不服”,也就是汉民们能在当地种田,是能把当地彻底打下来。
什么“殖民主义必败”?两千年前元汉时代,卫青,霍去病,就是把草原打的服帖,而后几代人之功,不服的全部被迫逃到西边去了。
这几百年来沧澜江一路向南,全部拿下,也没有什么“反殖民”,全都是沐浴王化。
现汉的对外扩张不是泰西那种暴烈的屠杀换种类行为,而是通过一次决定性胜利,找到相关世家进行羁糜即可(茶马古道是经济控制)。
成功羁縻后,就是教化(思想输出),教化后,就是渐渐归附大姓,认祖归宗(车同轨,书同文的融合)。然后迁移汉民占领生产生态位后,进行杂居通婚。
这几百年现汉庙堂内只有“王”“霸”两个派系,这无不说明,现汉对外部羁縻是可行,海军打不下东蜀就是菜。
建邺方面对于东蜀颠陆的作战失败原因归类:这是由于江南的军官们,习惯于水路运输体系作战,对于山地高原地形复杂内陆区域没有客观认识。
麟主这样的上位者们则是认为:历次战争统帅不行。派出去进攻颠陆的将领,面对大量骚扰无法判断战略重点,无法通过一次决定性战役击垮军事集团,取得对该区域政治集团的羁糜权。
摆在现汉海权战略家们核心问题:现在南方的舰队派,这百年深入内陆,就和李广迷路一样,只能武装游行,无法展开决定性会战。
刚刚在西边刷完战功的刘浩行已经进入建邺视角中。
…六天前…
刘格华在研读战报后,给出这样评价:“此子有大将之风,众议沸盈,成败在心,如泰山迎霞,沧海纳流。”
麟主是藏着得意,故意自贬:“这孩子赌性大了一点。常常是把自己都押上了。”
刘恪华反驳道:“战场上有时候是要赌,而古来的智将绝不会让人看得出他在赌。直到他亮牌之后,你才能知道他在赌,那些一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