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知晓情报,不一定敢于根据情报来执行。
刘怡是宣冲的上司。宣冲在执行“欺骗计划”前,是把相关情报按照流程给他上报过,但是在如何利用欧克对“社会性”感知的这份情报时,还是在“继续研究研究”的阶段。
而宣冲则是真正的拿着师团一小部分“军队组织性”崩溃,作为代价来战术欺骗。
现在看,这是成功了。但这要是输了呢?绝大部分人是不敢赌的。
英杰和庸才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够敏锐的发现常人难以发觉的关键节点。
而英雄和懦主的差别则是,能不能在别人还在犹豫时,大胆地根据自己的观察下注;输了固然是一头包,赢了则是一飞冲天。
天子面对刘怡的说法点了点头:“朝廷中有人和你所见略同。”
…朝中相争…
司徒王翔和司马林飞佑两人正在相争,其中司徒王翔是要保住宣冲,司马林飞佑则是要求严惩。
如此立场对立的缘由很简单,王翔这个司徒是管民政的,最希望是“战时事情快速了结”。
他也不是一开始就支持宣冲,先前宣冲一路向西飞,把地方上搅个稀巴烂,他下属的官僚体系硬生生被甩了很多任务,做不好就是锅。
以至于先前他对宣冲也没什么好话,但是现在西北方向战事快速了结了,他就要站出来为国家“保士”了。
王司徒摊开象牙的算筹(笏板的演化):“国家骤遇急事,最需要的是“先鉴”。“先鉴”无论是做的怎么样,都能为后人所鉴。若是砸了“先鉴”,后人无所鉴。”
旁白:这句话若是从宣冲时代的角度来理解就是,清末时海防没有先鉴,所以一地鸡毛;但是在西边是有先鉴,康雍乾三代死磕西北。几百年来,官僚体系对于该怎么筹钱,怎么雇佣商人为西北提供给养,都是有现成的体系。故沙俄煽动西北阿古伯时,左公相较为容易地平定了当时的叛乱,清廷也凭着那一战役,被英国人认为可以遏制沙俄南下影响力。
所以王司徒算了一下西北的花费账目,宣冲这好歹是让账目能算明白,若是完全否定西北战事,那么换另一个人来上,“账算不明白”怎么办?这是搞民政的最害怕的事情。
但林司马则是给予否认:“账单是肯定能算明白,本朝在西域作战,又不是自从宣冲开始来算。西北军事的损失,是几百年之罕有!如果不严肃处置,根本无法让军心安定。”
这林司马也有私心,宣冲是南边海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