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伯部之名。
每一位部落族长的修行境界,大致的年纪范围,修行的是哪种属性,都记录在了玉简中。
除此之外,还有这些部落哪些心怀鬼胎不老实,也初步划分了出来。
这一路上,分身和一众炙炎族人可不是跟着玩的,早就进行了区分。
这一路上,几年下来都挤在一起,这些族长们自然会和比较亲近的部落进行联系交流。
通过这些交流拜访活动来看,雍邑诸位伯主的派别划分很有意思,首先是地域划分。
同处一地的伯主,相互之间交流的最多,住的地方也相近。
如巨荒、巨沙等伯部,他们所在地域上的伯部族长,都凑向了他们。
除了地域区分群落外,还有一部分小伯部的族长,也凑成了几个团伙。
蓟山伯主、燕万云,和南疆几座与讙头族交手人族部落,天然有亲近感。
这点在沈灿这里也一样,或许是都抵挡过异族的原因,本能有着好感。
一路上,蓟山伯主、燕万云和南疆几部经常性的拜访联系,连带着炎姜他们也是如此。
当然,炎姜等几位三代族人,也拜访了其余每一位伯主。
早在当年沈灿游历雍邑的时候,就有察觉在雍邑各部中,庙祧的影响力是下降的。
这和炙炎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其他伯部的庙祧没办法承担起接引祭灵,推衍功法的大任,以至于庙祧的影响下降了很多。
这就使得各部族主,掌控了部落的绝对话语权。
倒不是说,族长不能一言堂,而是庙祧应有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族长统御族部后,祭祀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渐渐浮于表面,不再能影响部落的发展。
这就造成了,通过族长的修炼情况,就能大致判断出各部族民的精神面貌了。
大家追逐武道,将祭祀当成了习惯,不在思考祭祀更深层次的意义。
七百余位神藏境武者所在的伯部,其中传承了两代的只有两百五十三座。
传承五代以上的只有四十七座。
一半以上的伯部,都是一代伯部,第二代传承人培养不出来。
这其中除了神藏晋升困难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受到了原有地域上强大伯部的打压。
一旦一座伯部传承到了第二代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压附近其他偶然晋升伯部的部落。
更不要说,这些传承了三代以上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