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清正在尝试在极小范围内重现这个过程。
我将徒手演绎宇宙爆炸模型.jpg
终于,随着能量的密度达到一个极限,物质的基本结构,如夸克,轻子等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出现了在能量之中了。
在这个过程中,罗清也意外验证了目前人类最前沿理论“弦论”方向的正确。
尽管通过排险者的宇宙大一统公式模型,人类已经完善了“弦论”,但理论和实践是两码事。
人类只有理论,罗清则完成了实践,这意义非凡。
从能量转化为物质的过程,罗清也没有藏私,他撰写成了一本书,将相关数据上传到网络中了,剩下的交给科学家们分析吧。
“弦论”是统一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并解释所有基本粒子本质的理论,其核心内容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元不是点粒子,而是极其微小的“弦”
“弦”是一维的振动能量丝。
而能量与物质的关系,就包含在“弦论”之中。
弦的振动频率、振幅等模式直接对应能量大小。
弦的振动模式,则对应光子或胶子等微观粒子。
弦的尺度极小,其振动能量极高,远超人类当前粒子对撞机的能量范围,这也是弦论目前难以直接验证的原因,除非排险者授权人类开放建造环赤道粒子加速器。
不,环赤道粒子加速器可能还不够,环太阳粒子加速器也恐怕差很多。
环太阳系粒子加速器倒是可以尝试一下对弦论的勉强验证。
因此,粒子对撞机是有极限的。
但罗清没有。
他可以将能量不断压缩。
无限的能量就是无限的弦,无限的弦在极高密度下的出现了不同的振动模式、振动频率、振动幅度。
于是,在极高能量高压下,罗清手中,类似夸克,轻子的物质凭空出现了。
随后夸克、轻子组成的原子核出现了。
但很快,这些原子核又被极高压压缩成中子简并态,紧接着巨大的压力又突破了中子简并压,物质坍缩为极小的黑洞。
巨大的能量变成了微弱的质量。
随后罗清开始重复这个步骤,微弱的质量开始无限迭加。
最终,罗清体内的元婴输出了一颗地球质量级别的总能量,
形成了这颗小小的黑洞。
如果罗清不嫌麻烦,它可以继续增加这个黑洞的大小,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