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如一,即所行便是所思,有所思便会有所行,思行一致,而不会所思一套,所行又是一套。”
这时代的许多儒生的确在践行这一套,他们想做某事,那就真会不畏惧生死去做,譬如淳于越。
郦食其没有再深入讲下去,儒家思想博大精深,若要深讲,这些巴克特里亚学者十有八九听不懂,像“义利之辨”、“义”与“礼”的关系、“义”与“仁”的关系,为何要舍生取义等。
他讲起了儒家的其他内容:“凡我儒家弟子,当习六艺,方可为君子。”
讲到这,郦食其觉得这些异邦学者可能理解不了何谓“君子”,简单解释了一句:“诸位可认为君子便是我儒家学说中真正的人。”
巴克特里亚学者们点了点头,懂,就是完美的人。
“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仪规矩,‘乐’指音乐舞蹈,‘射’可认为是射箭,‘御’是驾驭车架,‘书’是指识字、书写、做文章,‘数’便是算数。”
秦国这个叫“儒家”的学派,学的东西挺多啊,不仅要读书识字,还要学音乐、射箭和驾驶车架。
这儒家学者是文武皆能,并非只知道门头读书识字、做学问。
该不会秦国的诸子百家都是这类学者,那岂不是秦国的学者皆能文能武?
一个有很多学者,还是能文能武学者的国家,想想都觉得可怕。
难怪秦国那位皇帝想让秦人皆为学者,使秦国化为一个学者之国,敢情是这么个学者之国。
以后秦人是既在学识上胜过别人,在武力上也胜过:诸位要是听不懂洒家的道理,洒家也略通拳脚!
而要想让整个国家人人都读书识字,都拥有学者一样的学识,秦国的国力也必定极强,反正他们巴克特里亚是不可能做到,也不会去做。
秦国有这么多学派,还有这么多学者,必定学术氛围浓厚,那里可能有远超于他们的研究,一些巴克特里亚学者生出想去秦国看看的冲动。
这正是李念让大秦使团在出发时带上一批学者的一个原因。
既好向出使诸国传播大秦的文化,也是想在诸国学者心中营造出“秦国乃学术圣地”的观念,以此吸引优秀的异邦学者不远千里万里跑来大秦取经。
世界中心在大秦,那里有最英明的君王,有最繁华的城池,有最先进的学问,有最优待学者的环境,当往之!
郦食其接着道:“我儒家弟子必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