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经济是不错,可有“靖康之耻”;宋文化发展确实不俗,可有“靖康之耻”;这根耻辱柱实在太丑陋。
即使不提“靖康之耻”,也有赵九妹与秦桧谋害岳武穆的无耻事。
和这些相比起来,赵恒认为是自己将辽军吓退,不要脸地写《喜捷诗》这点事,根本不算啥。
李念接着道:“在这一次将辽军击退后,赵恒积极备战,他知晓辽不会只攻打他们一次,之后还会再来征伐。”
“咸平四年,辽军再度伐宋,这一战,在损失数万人马后,辽军被宋军击败退兵。这些人马损失在辽军可接受范围之内,未伤其筋骨。”
即使这份战报有夸大,但宋军应该确实在辽军这次的入侵中将之击败。
宋与辽互有胜负,并未辽军就完全强于宋军!
“遂在咸平六年,辽军再度来袭,但这次辽军赢了,赢了之后并未大规模侵袭,同样见好就收,退兵而回。在咸平六年一年多后,景德元年,辽人又一次伐宋,辽圣宗耶律隆绪与其母萧太后萧绰亲率二十万大军攻宋。”
“这一战也是‘澶渊之盟’前的最后一战。”
根据李念先前之言,宋军在这一战中应是赢了,即便不算打赢,也能算是占了上风,但这也更加耻辱!
“在最初时,宋廷上下被辽人的动静给吓到,认为情势危急,胜不了辽人,在赵恒向群臣问计之时,有大臣居然提议让赵恒迁都。”
如果是大书法家,即便不迁都,也肯定会跑路,反正这事,他又不是没做过,否则宋钦宗也不会成为皇帝。
而书法家的那班大臣,也大多绝对会点头附和“对、对、对,辽人凶猛,官家您赶紧跑吧,您跑,我们才好跟着一起跑。”
始皇听到宋朝有大臣不谏言如何抵御辽人,反而让赵恒迁都跑路,冷哼一声,道:“辽人尚未打到城下,彼辈便畏惧至此,身为人臣,不为君王分忧解虑,反而提此动摇人心之言,等辽人真至,彼辈必定叛宋降辽。”
“彼辈若在朕前言此事,朕必杀之!”
这倒不假,以始皇帝的性情,绝对会砍了这些人的脑袋,然而这是宋!
李念笑道:“陛下若在宋,那可能还不太好杀这些人,即使其等畏金畏辽至深,历史其等欲降辽,也不好杀。”
“因为咱大怂有一‘祖宗之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因而宋朝皇帝甚少杀文官。除非是谋逆等大罪,否则文官几乎不被处以死刑,多处以贬谪流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