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兀慎无后顾之忧。”
众人点头,这样子才合理。
但是兀慎部的战斗力,还是让众人惊讶,早知道火者是纸老虎,大明自己去打就好了。
申时行又说道:
“兀慎部人数不多,实力不足,所以刘秉又派人联络嘉峪关的守将,让我大明出嘉峪关接管兀慎部打下的地盘,请求用这些地盘换取火药和武器的支援。”
“为了这件事,朝廷又起了争论。”
申时行顿了顿说道:
“总参谋部拿出了一份作战计划,请求朝廷再筑玉门、阳关这两个故关,将大明的防御阵线推到敦煌。”
“陛下又让兵部验证是否可行,诸公有什么想法,都可以现在提出来,形成部议送到内阁。”
强化部议,也是苏泽掌控中书门下五房之后,进行的政务上的改革。
大明原本的奏疏,都是以个人奏疏为主。
就是有关部门的奏疏,一般也是以部门主官的个人奏疏来上书。
这种公文明显是比较随意的,而且受到个人情绪的影响。
而个人的提案,也经常不太全面。
所以在苏泽控制中书门下五房后,就开始引导各司衙门,以部议来上奏。
部议,就是部门议事之后,形成一致的意见,再由整个部门联署,盖上部门大印之后送的奏疏。
这首先是群策群力的结果,所有内容更加的完备。
其次上奏书的部门能形成部议,那内部也有共识,事情经过充分的讨论,执行起来的难度也低。
而京师的六部九卿衙门很快也发现,部议比起个人的奏疏更有分量,毕竟是一个部门的意见,皇帝和阁老们也要考虑,至少也不能全盘否定。
此外部议既然是大家的群体意见,那说错话的概率也会很低,而且是部门意见,就算是说出话,皇帝也不可能贬黜一个部门的人。
所以京师的六部九卿衙门,面对比较重要的朝政,也会召开会议,先商讨出内部一致意见再说。
申时行又说道:
“朝中主要争议的是,上一次弃守敦煌的问题。”
申时行作为状元,记忆力也是很好的,他直接脱稿说道:
“弘治八年,我大明征讨哈密告捷,曾收复敦煌。”
“但是哈密叛军再起,虽然被我大明击败,但是西域总是不安宁。”
“先帝朝十八年,朝廷再次关闭嘉峪关,敦煌再次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