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多份的考卷,有一千多明显有问题的考卷。
这些考卷,要么是避讳问题,要么是引用经典出错,评为下等后,经过主副考官的判定,就可以确定出局了。
苏泽看向张居正,这进了贡院半个月,张居正又瘦了一些。
但是他的精神却很好,苏泽就听说张居正每天阅卷到深夜,每一份黜落的考卷上都会写上黜落的原因。
这点就连苏泽都有些钦佩,果然这类的改革家都是工作狂,光是这份精力就不是普通人能比的。
这一千多被评为中下的考卷是没有异议的。
各房阅卷官写上推荐的考卷合计有200多份,这些张居正也都一一看过,这些也都没什么异议,也就是进入到了会试通过名单了。
最难的就是剩下的一百多个名单了。
评语在“中上”的考卷差不多有1000份,这些考卷的水平其实差不多,从中选出一百多个会试通过名单,才是最难的事情。
这时候很多就不是纯粹的考试问题了。
身为主考官,需要平衡的东西就比较多了。
最典型的就是籍贯了。
南北榜案之后,南北士子的录取比例定下了“南六北四”的规定。
这一百多个名额,就需要先考虑地域平衡的问题。
每一份誊抄的朱卷上,都有南北的标记。
张居正按照南北籍贯分类,然后开始评卷。
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张居正的主持下,评卷过程还算是顺利,他总能够在争议不休的时候,拿出一锤定音的意见来,顺利将这些卷子评定完毕。
一共评出了四百二十份卷子。
——
放榜前三天。
至公堂内的气氛逐渐焦灼起来。
给这四百二十份卷子排名,才是最难的事情。
其实往届科举,会试的名次并没有那么重要。
因为真正决定进士名次的是殿试的结果,大明历史上不乏有会试名次低,但是殿试一飞冲天的案例。
会试名次高,殿试落后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
但是今年不同。
隆庆皇帝这个状况,殿试大概就是走个过场。
那会试的结果就很重要了。
为了名次,吕调阳经常和张居正争论,各路同考官也会给自己中意的考卷也争的面红耳赤。
不过苏泽看中的那份考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