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提出贵在公心,说起先秦即有谚语,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良久议定,皇帝不得再因一己之私,轻废朝中三品及以上的大臣,不可风闻用事,轻易提拔,必因实绩而晋升。”
成辛说到这里,很是振奋。
“当年,我们原本也想在南诏施行此法,只是郑天长举反例,驳倒了我,如今想来,那时他已经包藏祸心。”
楚天舒好奇道:“他当时举的什么例子?”
“若要施行德政,众臣议事,总不如一位明君独断,来得更快。”
成辛回忆过往,“况且,如今的大唐,实政大臣之中,非但有寒门中人在内,还有庶民之子,经文监武塾,层层筛选,倚仗功勋,跻身其中……”
这些大臣各有偏私,内斗愈发频繁。
皇帝本身,也还保有对三品以下人事调度的部分权柄,也有自己想施行的政令。
要不是有海东来威慑,只允许他们议论,不许大举动武,只怕大唐又要出乱子了。
郑天长当初举例到此,就笑称,海东来此举,跟真皇帝节制众臣,又有什么区别呢?
成辛因此被他说服,助他登上王位。
“你们这一百年,还真是高歌猛进啊。”
楚天舒神色有点微妙。
超级明君贤臣这套模板,确实是施政效率最快的,但也最容易出事。
大唐在这方面,就很有话说啊。
当年李隆基前半生,谁不说他是个明君,李林甫虽然名声不好,却也是出了名的政务能手。
再看后半生……说多了脏嘴。
曾经摊上过这种玩意儿,最重要的是,又遇上天下武道的变革。
大唐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倒也算不上太奇怪。
“而今体量庞大的那些国度,有不少,其实都在搞这一套手段。”
成辛又说道,“因为他们一国中最强的高手,未必善于施政,未必乐意做君王。”
“假使唯一的君王不够强,突然被谁打死,很容易引发动荡,还不如一开始,就由众臣共掌大权。”
“突兀死上那么一两个,问题也不算太大,大家会有充足反应的时间。”
楚天舒刚才,倒还没想到这一点。
但是,居然会因为这种原因,推动体制的变化。
这个世界一百多年里,到底出现过多少君王被高手打死的事啊?
难怪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