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教授,这些残破的铁器,你们是怎么确定它形状的?”
沈乐把整个陶瓮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部扫描了一圈,在陶瓮内壁找到了大片大片的铁元素沉积——
有些是烂铁坨子被浸泡以后,释放在水里的,只是沾染了薄薄一层;也有些,特别是瓮底部分,是烂铁坨子天长日久放在瓮里,铁元素沁入陶器孔洞。
根据这些痕迹,沈乐大概能勾勒出铁坨子的底部形状,只是这还不够。它有多高?
它的整体形状,是圆柱形,还是椭圆形,还是其他器物?
它的整体重量有多少?
沈乐把整个陶瓮来来回回扫描,勾勒,感应,始终没有头绪。没办法,只好拜托自家导师帮忙,求见国博那位铁器修复方向的专家:
“我真的找不到方向了……”
徐教授无奈地看看他,看看他带过来的照片,视频,资料,3D打印版烂铁坨子模型。沉默很久,抬手往外一指:
“出去。”
“啊?”
“出门,左转,F区15-16房间。去看一圈,再回来告诉我你的感想。”
沈乐茫然出门,按照教授指的方向,摸过去看。两间工作室,四个工作台,都有人在忙活修复的事情,测量,扫描,检测,清理,头也不抬。
旁边的架子上,一箱一箱,垒着各种各样的待修复物品,有一片一片,有一条一条,有一坨一坨……
沈乐仔仔细细,一个工作台一个工作台,一个架子一个架子看过来。有些物品猜得出那是什么,绝大部分猜不出那是什么;
而能猜得出是什么的那些铁坨子,明显得到了更多的注意力,身上留下了更多的修复痕迹。
而几乎猜不出来的那些,基本上,就待在保管柜里,恒温,恒湿,避免氧化,然后,就这样待着了,期待未来有什么发现,也许能把它修出形状来?
沈乐越看脚步越慢,越看脑袋越沉。全部看完,蔫头耷脑,回到徐教授面前,低头道:
“谢谢徐老师,打扰了——”
“你明白了?”
“明白了。……搞不定就不要硬搞,保持原状,等待后人的智慧……”简而言之就是,不会修不要硬修,别去碰它就完了!
反正,又不是发掘出来的每一件文物,都要修复完毕,都要展出。你有这个野望,也要看博物馆答应不答应啊!
博物馆显然不能答应的!想答应,也没那么多地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