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自己的想法就一定是对的。
在用特殊力量贯通符篆路线,能够走通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埋头做了一个,两个,三五个,十来个小陶屋,推进窑炉,小心烧造:
赵先生负责陶泥配方和陶坯的干湿度掌控,沈乐负责绝大多数的符篆刻画,两个人共同掌火。
烧一窑,再烧一窑,很快,就均匀稳定地,产出了缩水版的小陶屋:
“这种陶屋非常有用!”特事局众人如获至宝,将陶屋捧去测试之后,很快反馈了结果:
“它的覆盖范围,达到了半径五百米,已经很不错了!如果在里面装上小型灵玉碎块,甚至可以达到一公里!”
“最重要的是它小啊!20厘米高,20厘米宽,20厘米深——和街头巷尾,那些民间土地庙差不多,完全不会引起注意!”
“随便哪个地方都能塞,实在不行,我们把它做成神龛模样,便宜卖!”
“好主意啊!那些小店不是喜欢供神像吗?供关公,供财神,供关公——供招财猫也行啊!我们可以大批量卖给他们!”
总之,体量做小了,哪里都可以塞。不像那座一米多的大东西,除了博物馆,寺庙,道观,塞在哪里都比较奇怪——
你总不能到处去跟商场谈判,让商场单独划一块地方,放置这么大的陶屋吧?
虽然它确实不错,确实值得展览,但是,并不值得每个城市,都放几座复制品啊!
做出了大小陶屋,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把工作方式模块化、标准化。
沈乐和赵先生联手,一个为陶泥配方定下标准,一个确定标准符篆;
然后,工人们负责制备按照标准投料,自有机器淘洗、搅拌,使用特制的模具,压制成一片一片。
接下来,再由设定好的流水线,一层层刻画符篆,一层层堆迭,用类似3D打印的方式,将陶泥做成拥有符篆纹路的陶坯。
承担过制作瓷塔的工作,调试流水线的工程师们,已经拥有了足够经验,只花了三天时间,就调试好了制作小型陶屋的生产线:
开足马力,工作一天,足足能有一百座陶屋坯体下线!
“好吧,现在的问题,就是确保每一座新烧出来的小陶屋,都有够强的意念核心,能按照我们的要求干活……”
沈乐深深吸一口气。有他自己盯在窑炉面前,一个个启灵,这些小陶屋当然没问题;
但是,让他一天天的待在这里,等到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