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在研”上。
“老王,”陈立叹了口气说道:“投资人不是工程师,他们可能不会细究你的控制环路带宽是多少。他们更会问,原型机在哪里?什么时候能跑起来?哪怕是走两步。”
他顿了顿,补充道,“而我们,只有这个。”他指了指电脑屏幕。
“饭要一口一口吃啊!”王幸幸反驳,但声音不自觉地低了些,“算法是灵魂,硬件是躯壳。我们把灵魂的框架搭扎实了,还怕找不到材料打造躯壳吗?乌镇现在遍地是找项目的钱,只要我们故事讲得好,讲得让他们看到未来……”他的语气带着技术极客特有的、对逻辑自洽的自信。
陈立没再说话,转头看向窗外。列车正缓慢通过一个城镇,斑驳的旧厂房外墙与远处崭新的商品房小区形成鲜明对比。
和王幸幸是个技术狂不同,他在海威康视做的是海外销售。他心里清楚:现在他们拥有的,只是一份基于理论和热情编织出的蓝图,一堆用软件模拟的数据,和几个3D打印的关节零件模型。真正的机器人,还只存在于王幸幸的大脑和这台电脑的PPT里!
乌镇并不通火车,于是两人又换乘大巴几经周折终于到达乌镇。
两人站在乌镇汽车站,呼吸到湿冷而陌生的空气时,天色已近黄昏。
暮色中的乌镇,古朴的水乡景致被密集的互联网元素粗暴地嵌入:广告牌、标语、穿着各色公司服装的年轻人……一种混合了焦虑与渴望的热浪扑面而来。
王幸幸立刻又兴奋起来,指着远处熙攘的人群和大会指示牌:“看!老陈!就是那里!未来就在那里!”
陈立默默背好装着笔记本电脑和寥寥几份打印版PPT的双肩包,拍了拍王幸幸的肩膀:“赶紧走,我们没订到酒店,得赶紧找个住宿的地方,否则今晚就要露宿街头了。”
方青叶当然不存在住宿问题,他和陈丹路坐车也赶到乌镇,通过组委会,已经预定房间,住进了通安客栈。
位于乌镇西栅景区核心区域,紧邻主会场(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是典型的江南明清风格建筑群落。
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西栅河上停着乌篷船,水面倒映白墙黛瓦,现在正是傍晚,夕阳将整条河道染成鎏金色,桨声与评弹声交织。
“不错.环境还是不错的。”方青叶看着景色交口称赞:“就不知道有没有地方可以钓鱼?”
陈丹路站在他身后,听了这话忍不住哑然失笑,他现在才知道,方青叶的钓鱼瘾这么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