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水,淹死也就淹死了;一次大旱,旱死也就旱死了。
但是沈念的主张,明显倾向于,去天下特权阶级之利,养活底层那些“庄稼杆子”,以此完成让天下人都能吃饱肚子的盛世理想。
一些官员觉得此举不可行,且很危险。
张居正的一系列新法已将宗室贵戚、官僚士绅、富商地主得罪了一遍。
日后沈念若任首辅,手段必然会更加锋利,而他们这些“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官员也将成为待宰的羔羊。
他们由此对沈念产生了忌惮。
当然,也有一些官员非常欣赏沈念的胆大与果敢,这些官员大多年轻,仕途理想仍是:致君尧舜上,扫清天下浊。
……
此刻,沈念在皇极门下的中央位置安静地站着,面无表情,等待百官表态。
沈念很清楚。
他刚才所言,绝对不可能如往常一般引得满朝附议。
因为满朝文武,有私心为己利的官员至少占八成。
但沈念却笃定自己的想法能通过。
因为他了解小万历,了解张居正、殷正茂、申时行、王锡爵和朝堂上的一众科道官。
小万历如同他的爷爷嘉靖皇帝、父亲隆庆皇帝一样,性格上是自私的,认为小家重于大国,亦将底层百姓当作庄稼杆子。
但是小万历爱名,且急于做出一番大功绩证明自己。
他盼着超越张居正的功绩,盼着自己亲政后能无限接近于尧舜之治。
此乃洗白自己在祖陵内行苟且之事最好的方式。
一功便可盖百丑。
外加如此做,牺牲的是地方州府官员的常例而非太仓银库与内帑之银且能赢得民心,故而小万历定然倾向于支持沈念。
至于另外四大阁臣,他们都看得非常远。
心中明白接下来兴盛大明的主力,已由朝堂转移到民间,需要所有百姓的共同努力,而以此举获取民心,增加凝聚力,无疑是正确之举。
至于沈念最后想要达到的“高俸养廉、革除常例”之目标,四大阁臣其实都乐于见到,因为这对大明朝而言,是一次彻彻底底的革新,是公平公正的最佳体现。
此举利大于弊,完全可为。
而科道官们,全处于清要衙门。
他们最需要高俸。
且一旦朝廷最后革除天下常例,那科道官的监察之权将会放大,科道官在朝堂的地位将会提高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