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解读,便能畅销。
许多连举人都考不上的穷秀才,写解读此类文章获得稿酬,都能大赚一笔。
朝廷对民间街头的多样化解读,甚至对一些政策的抨击,都未曾干预。
因为这都是真实的声音。
要比那些类似“沈念是张居正的私生子,李太后与张居正有说不清的关系”之类的谣言要强多了。
当下的朝廷,渐渐开始允许书生士子们自由发声,且尺度越来越大。
但必须是发出真实的声音。
造谣者,依旧在厂卫严厉打击的范畴之中。
……
七月十四日,近午时。
一条消息在京师各个衙门流传开来。
“兵部尚书兼山西巡抚方逢时,以‘斩首万余级,拓地七百里,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之理由,上疏为辽东总兵李成梁请封爵位。”
此消息一出,立马成为京师各衙门热议之话题。
大明一朝,武将封爵,条件极为苛刻。
非不世之功而不封。
其中基础的硬性条件是:斩首两千级以上,或内部平乱有大功或有拓边之功,才能进入封爵的讨论范围。
当下,九边总兵包括戚继光在内,无一人有爵位。
但是,李成梁却符合“开边封爵”之传统,将其纳入封爵讨论之中,并无不妥。
兵部尚书方逢时所请,合乎规矩。
不过军功也只是一方面,能不能封爵,主要还是看朝廷的决定。
一些反对此奏疏的官员,担心一向支持李成梁的张居正会立即撰写票拟,做出同意的决定,当即午饭都顾不上吃,纷纷撰写奏疏反对。
反对之激烈程度,令沈念都感到不可思议。
通政使司前厅的大门都被一些性格急躁的官员挤坏,不到两个时辰,反对奏疏便达到了近百本。
除了科道官,六部、翰林院、大理寺等衙门的官员,皆反对李成梁封爵。
理由有:李成梁为邀功多次虚报战功,曾杀害无辜流民与女真部落平民,甚至将小规模冲突夸大为大捷,冒领奖赏;李家子弟多任要职,克扣军饷,垄断贸易,使得辽东之兵只知李家,不知朝廷……
因李成梁练兵打仗,全仰仗个人威信,任人唯亲,故而在京师文官眼中的人品甚差。
不过,一些官员目的不纯。
他们抨击李成梁,完全是不想令武将势大,但凡有武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