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语气恳切道:“曾经家父尚在世时,愚兄以为自己已能顶门立户,为家里遮风挡雨。”
“可遭逢此变,我方知世事维艰,人情之冷暖……正所谓患难之中见真情,现今也只有奕哥儿你还如此惦念着愚兄!”
他这话也算是有感而发,在父亲病逝之后,赵匡胤回望一路走来,仿佛才突然醒悟,父亲竟默默给自己提供了这么大的帮助。
想当年,弱冠之龄的他年少气盛,妄图靠自己建功立业,便毅然决然的离家远行。
但实际上呢?
赵匡胤先是南下投奔复州王彦超,继而又转投随州董宗本,最后北上投效河东刘崇……这些人都是看在赵弘殷的面子上,才收留的赵匡胤,但都没有重用他。
直至出镇邺都的郭威起兵反汉,赵匡胤方才投其麾下。待郭威篡汉自立后,他因门荫而补任了东西班行首。
后来赵匡胤还差点被外放,也是因自己武将世家子弟的身份,才被招入时任开封府尹的柴荣麾下。
这种种的经历,不都是源于他父亲的荫庇?
等到今上继位,赵匡胤总算靠着自己的本事,在高平之战中崭露头角,再加上又是皇帝的潜邸旧部,这才能有如今的军职。
然而,相比于坐在自己旁边的这位年轻英武的新晋大将。
赵匡胤隐隐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
毕竟对方是真正的底层出身,全靠他自己的能力和奋斗,一步步爬上现在的位置。
高平斩大将、忻口退辽军、一举收四州……全都是扬名立万的壮举。
人怕比,马怕骑,不外如是!
李奕见赵匡胤眼神微动,眉宇间掠过一丝不甚分明的心绪,他便好言宽慰道:“赵兄何必说这些生分的话?你我皆是太祖起兵时投效军中,又都是蒙官家信重所提拔,无论是当年的邺都起兵,澶州拥立,还是后来的高平破贼……咱们都算是并肩冲杀出来的,这等过命的袍泽情分,胜过千言万语!”
“咱们自家兄弟若不拧成一股绳,彼此扶持提携,难道还巴巴地去指望那些心思不明的旁人不成?在这乱世里,唯有咱们这样的兄弟,知根知底,情义相连,才是最靠得住的臂膀!”
“况且,以赵兄你的才能,在此亟需良将之际,若不能效力于阵前,岂不是一大损失?”
赵匡胤闻言,只觉心头热切,数日来的焦灼与失落,顿时一扫而空。他猛地一拍榻沿,硬木微震:“好!奕哥儿这般好意,愚兄岂有推却之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