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前,早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对方手里掐着自家的把柄,若真存了什么别的念头,根本不用亲自跑这一趟。
只要他稍作示意,自家便难以相抗,还不是任其揉圆搓扁?
“先把图拿给李掌柜过目。”李奕不再多言,开口吩咐一声。
侍立一旁的徐胜当即应诺,从随身包裹中取出一卷画轴,快步走到李全面前,递了过去。
“这是……”李全双手接过,投向画轴的目光中略带疑惑。
李奕指尖轻点着膝头,出声解释道:“此乃龙津桥一带的改造规划图。若不出什么变故,日后的营建工程,便以此图为基准。”
说罢,在徐胜的协助下,画轴在两人手中缓缓展开,一幅前所未见的图景逐渐显现——
首先跃入眼帘的并非熟悉的工笔渲染或写意技法,而是由无数条清晰、精准的炭笔细线勾勒而成的图形。
整幅图纸布局严谨,核心区域正是改造后的龙津桥主街:两层高的店铺鳞次栉比,形制统一、宽窄比例精准无误。
而且坡顶青瓦、悬山挑檐清晰可辨,连每一扇门窗的式样都描绘得细致入微。
街道两侧还留出了明确的排水明沟线条,以及树木绿植、水井行道的位置方向。
目光上移,是占据画纸顶部约三分之一的俯视图。
这如同苍鹰俯瞰的景象,瞬间将整个街道的空间格局收入眼底。
只见纵横交错的巷道被严格规划,像棋盘上的经纬线,将地块分割成大小相近、方正规整的门铺单元。
每个门铺的大致内部结构,均以简约而明确的线条示意出来。至于街衢的走向、转折、交汇节点,全都一目了然。
而在图纸右侧边缘,并排列着几个重要节点的左视图或剖面图。
其中最显眼的是龙津桥本身的剖面,坚实的石质桥墩以排线阴影表现其厚重感,桥面与水平面精准的角度、护栏的高度形制都被标注出来。
旁边还有一栋临桥高楼的单体剖面图,展现了内部层高、梁架结构乃至楼梯的布局。
不同于此时常见的水墨建筑图样,李奕采用了大量代表虚实、明暗的排线技巧。
关键之处,更用蝇头小楷标注着具体的尺寸数据:“面阔二丈四”、“进深四丈八”、“阶高六寸”,每一项都严谨明确。
李全不免瞪大了双眼,饶是他这些年来行商,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此刻内心的惊叹也无法言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