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不是一部卖惨的片子。
真的不是,而且,整部电影都透着一股很对味儿的东北文学色彩。
马寻相信,大部分人并不一定能搞清楚东北文学的特点来。
甚至,这大部分也包括大部分东北人。
还好,马寻这家伙知道这个所谓的‘特点’。
东北文学:其实就是好像一位历尽沧桑的中年男人,在寒冬腊月的屋里炕头,跟在座的诸位讲述起自己这些年的经历。
他讲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苦难,但是,他从头到尾都是笑呵呵的,甚至其中越是苦难的东西,他能讲的越是让大家忍俊不禁。
等大家笑够了,不知何时,会有泪珠滚落。
马寻不知道自己的这番描述对不对,因为这并不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不过,至少似乎跟许多讲述苦难的作家是不一样的。
比如余华老师。这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然,马寻也很喜欢余华老师的作品。
但对于东北文学的特点,马寻自己就是这么一个感觉,因为他以前就如此这般的听过老大哥如此讲述,也许讲的没多少华丽的辞藻,却能时不时的引人发笑。
所以,东北特别的能出喜剧明星嘛,就算是苦难,也能给讲成笑话,逗大家乐。
《钢的琴》给马寻就是这么一个感觉,陈桂林这个人其实挺难的,但他一直在找方法。
就好像一开头,他们这个乐队出个葬礼的活,主家嫌他们吹奏的曲子实在是太哀伤了,得欢快一点儿,让老人早点儿上路。
好家伙,这主家……但听人家的嘛。
于是乎,就给来了一段儿欢快的。
就这……多搞笑啊!
其实在马寻看来,喜剧片就要以喜剧片的评判标准来看。
能让人看了发笑,那至少可以说,这个喜剧片是及格的。
我看喜剧片还不就是想笑笑嘛,开开心嘛,你要是连这都做不到,那趁早别拍喜剧片了!
但,这只是及格。
如果能在喜剧里上一下价值,那确实是能让这部喜剧的品质更好一些。
直白一点的说,那就是评分会高。
不过,马寻还是坚定的认为,一部喜剧能把人逗笑,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就好像考大学,逗笑是基础分,上价值是加分,别把主次给搞错了。
而《钢的琴》这部片子,其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