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给两小只画下红线,不是心疼钱,而是冰棍吃多了容易伤到脾胃。
“才一根啊……”敬民大失所望。
“一根不少了,最少……哥,最少多少钱?”凤芝不了解冰棍的价格,抬头问道唐植桐。
“最少三分钱,我过去看看,买些三分的、五分的。”唐植桐一边往自行车后座上捆冰棍箱子,一边回道。
冰棍箱子还是在农场劳动时截留的那个,搬家时方圆看到还问唐植桐来着,唐植桐坦言是给弟弟妹妹们假期体验生活用的,方圆倒也没说啥。
“最少三分钱,三分钱能买块橡皮了!”凤芝理直气壮的教育敬民,觉得他不会过日子。
家庭不同,观念就会不一样,也会体现在消费习惯上面。
在凤芝眼里,三分钱就不少了,但敬民并不一定会当回事。
两小只的争执,唐植桐不参与,只是在出门前回头嘱咐了一句:“不许吵架,我去去就回。”
雪池胡同的冰窖离唐家新宅大概不到五百米,走着也没几步路,骑自行车纯粹是为了驮冰棍的时候省力气。
虽然是第一次过来,但不用打听,跟着推着小车前来提货的商贩进出方向前行即可。
前来批发冰棍的商贩中,基本没有推着自行车的,大多数都是用四轮小车。
车轱辘比拳头大不了多少,不知是不是年久失修,还是里面没有轴承,推起来嘎悠嘎悠响。
小车上面放着个白色木头箱子,上面盖着一层棉被,箱体上有用红色油漆写的“冰棍”或“雪糕”。
“雪糕”还常常简化成“彐糕”,就跟视力表上的测试符号似的。
用这种四轮小车的多为中老年妇女,基本上都是赚些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
别看年龄大,仪容仪表挺讲究,白色的袖套、白色的围裙,给人一种干净卫生的印象。
“小伙子,看着你面生,你这是想走街串巷卖雪糕?”排队等待提货的时候,有位中年妇女主动跟唐植桐搭茬。
“不是,妹妹放暑假了,买一点让她锻炼一下。”唐植桐笑笑,言语之间很客气。
“哦,你穿的板正,一看就不像卖雪糕的。你这是打算让你妹妹去哪一块锻炼?”中年妇女夸奖一句,继续打听道。
“我家在大石作胡同,打算在家门口支个摊,不会到处跑。”唐植桐依旧是笑,他知道人家为什么关心,自己骑着自行车,有他们不具备的优势,这一行利润微薄,如果自己跑得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