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蒸了一大锅米饭,怎么说走就走了。”卡车拐过胡同口,张桂芳有些犯愁,现在天热,自家人又不多,即便都敞开肚子吃,那些米饭也得吃个四五顿,关键是现在天热,放不住啊!
“妈,没事,咱家地窖凉快,吃不了就放下面。再说了,今天下午静莹、敬民过来,明天补课老师过来,最多明天中午就吃完了。”唐植桐乐呵呵的安慰着母亲。
母亲好客,做多是难免的。
人家过来帮忙,可以不吃,但自家不能不做。
按齐鲁大地的规矩,即便有客不请自来,立马就得备饭备菜,如果家里实在没有,就得立马预定定盒子菜,否则就是失礼。
当然了,一般来说,做客也是很自觉的,凡是不请自来的,大多不准备在这吃饭,会极力阻止主家忙活。
鱼头酒让人反感,但热情让人温暖。
听了唐植桐的话,张桂芳才叹口气往回走,招待不成,好歹没糟蹋粮食。
一家人返回院子,没了外人,张桂芳开始惦记昨天儿子带过来的粮食。
“地窖里面潮,咱娘俩先把粮食从地窖里背上来。”张桂芳不放心,催着唐植桐和自己下去把粮食从地窖里抬出来。
“妈,我自己来就行,您可别下来。”唐植桐不反对母亲适当做些轻体力劳动,但重体力就免了。
“往上来不比往下送要累,你自己一个人可不行。”张桂芳不听,仿佛铁了心要下去一般。
“妈,我和桉子下去,您在上面。”小王同学也不同意婆婆下去,提议由自己陪同前往地窖。
“文文,你和咱妈在上面,给我递绳子,我自己下去。”一个老,一个孕,泉城的公交车上都知道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唐植桐自然不能同意她俩下去干体力活,直接不由分说的对小王同学命令道。
“行。”看着丈夫坚定的眼神,小王同学没有反对。
唐植桐下了地窖,拴好的第一袋子是大伯送来的干货,这袋子最轻,婆媳俩能吃的住劲。
从第二袋开始,变成了唐植桐拴牢固后,自己先爬出地窖,抓着绳索将麻袋提上来。
轻的婆媳俩抬着,最重的玉米则由唐植桐扛着倒入瓮中。
看着金黄的玉米粒,张桂芳用手抓上一把,仔细摸摸,确认表面没有潮湿后还不放心,从中捻出一粒放在齿间,一用力……
没咬开,换到尖牙的位置再次咬合,轻微的一声脆响,玉米粒分为两半。
“妈,就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