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带着那套证件去大石作胡同所在的街道办手续。
手续这事说麻烦也不麻烦,但说不麻烦也麻烦,起码这边审查就比东花市那边严格了许多,问了唐植桐很多问题,证件看了一遍又一遍。
为了能让墙面尽快干透,唐植桐办完手续,马不停蹄的赶回新院子,继续燃起柈子。
唐植桐这次学乖了,在各个房间点燃柈子后把从家里带的书和马扎拿出来,大门一关,躲在东耳房看书。
东耳房有地窖,把盖子打开,里面的冷气一个劲的往外冒,就跟天然空调似的。
看了会书,唐植桐就听到后面隐隐约约传来唱戏的动静,且有二胡伴奏,还别说,嗓音不赖。
虽说歌曲在国内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但除了一小部分脍炙人手的歌曲外,一直不怎么受待见。
眼下受众最广的还得是戏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方言各异,孕育出了不同风格的戏曲风格,比如京剧、越剧、黄梅戏;川剧、秦腔、柳子戏;豫剧、彩调、高甲戏等等。
除了以上比较著名的戏曲外,还有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梆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三百个剧种。
四九城嘛,大概率是京剧,唐植桐只知道戏曲的皮毛,虽然不怎么懂,但也知道生旦净末丑,后院吱吱呀呀的动静明显是女声,所以是旦角。
再多的,唐植桐就猜不出来了,因为他所知道的皮毛大多与八卦有关。
四九城戏曲最出名的地方叫“韩家潭”,明代的时候,凉水河支流流经此地,积水成潭,潭边长满杂草,秋冬季风一吹,枯草随风摇曳,文人觉得潭边寒风蒹葭很有意境,遂命名“寒葭潭”。
清朝的时候,有个姓韩的内阁大学士住在这边,慢慢的,“寒葭潭”就成了“韩家潭”。
韩家潭被众人所知并非因为这个大学士,而是因为地处大栅栏,是有名的花柳巷,名列四九城八大胡同之一。
俗话说“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唱戏的不离百顺韩家潭”,这里不仅仅有青楼妓院,还有相公堂子,戏院是兔儿爷的供应源头之一,自然也在此安营扎寨,四九城数得上的戏班子,基本都在这开过演唱会。
解放后,四九城政府在韩家潭和百顺胡同设有8个妇女生产教养院,人离乡贱,有些不愿意远走他乡的,就继续在韩家潭住了下来,虽然都是苦命人,也大都婚配,但日子嘛,过得并不算如意。
也正是如此,唐植桐甚至听说除了公园,这边已经开始有人做起了半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