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嘲讽《明报》和金老爷子是墙头草,但那个时候《明报》确实为满足香港人对内地的了解提供了巨大贡献。
俗话说得好,君子论迹不论心,后世金庸享有巨大清誉,和《明报》那段时期的贡献有着很大关系。
总之,到现在,也就是1988年,《明报》在香港日销量将近20份,在报界地位极高。
“董先生都来了?”费彝民笑了起来,“江先生,你看你,就应该提早公开你在香港的消息,香港想见江先生你的人可是真不少。”
“董先生是?”江弦有些疑惑的看过去。
没想到这位董桥来头同样不小,他给江弦递上一份名片,上面大大写着“《明报》总编辑”的字样。
“原来是《明报》的总编,失敬失敬。”江弦热情的和董桥握手。
费彝民见江弦并不认识董桥,立刻热情的给他介绍一番。
这个董桥还真不一般,他既是一名编辑家,也是一名作家。
他以散文创作为主,文风融贯中西,善用“书卷气”语言重塑民国文脉,文笔雄深雅健,兼有渊博隽永与情趣灵动,在后世的华人文学界算是小有名气,不过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喜欢他的人觉得他延续了周作人、梁实秋一脉的闲适文风,打通古今文化隔阂。
不喜欢他的人则是直言不讳的说他的部分作品存在“过度雕琢”“格局局限”之类问题,甚至有人直接称其为“高级知音体”。
总之,他最大的名气还是《明报》总编辑这个名号,因为他是金庸的忘年交,从80年代开始就受雇于《明报》,而且为《明报》的发展创下不俗的成绩,凭借总编辑的身份收获百万港元的年薪,一直是香港新闻界津津乐道的话题。
江弦一边听着费彝民的介绍,一边微笑着上下打量董桥。
而与此同时,董桥也在观察着江弦。
他许久之前便听说过江弦的名字,而相比于他写出《霍元甲》和《少林寺》这些事情相比,董桥更关注江弦在文学领域的表现。
最令他不可思议的便是,江弦如此年轻,便已是内地阵地级文学刊物《人民文学》的掌门人。
董桥今年不过四十多岁,任职《明报》总编辑已经有不少人评说他是“青年俊彦”,因为在总编辑这个职位上,董桥的年纪真的很年轻。
而《人民文学》这部杂志,董桥非常清楚这部刊物在内地的地位,如此重要的一部刊物,竟然是由这位江弦来忝任主编一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