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话里的态度非常卑微。
江弦也不摆谱,“不用你们拜访了,我抽个时间,亲自去你们三联书店那边儿坐坐吧。”
“哎呦,那多麻烦。”
“不麻烦、不麻烦。”
“那我们真是蓬荜生辉了.”
双方客套半天,最后沈昌文和江弦约好个时间。
手头上的事情简单处理过,江弦便坐上徐晨辉的车子,来到人民出版社的楼下,来到还没后世那么壮大的三联书店内部。
“江弦同志,您好、您好。”
沈昌文认出江弦,握着手将他带进办公室,给他介绍了下三联书店的各位编辑。
“这是范用编辑,曾经组织过《傅雷家书》的出版工作,这回您的《小王子》出版工作也是由他来负责。”
“这就是江弦同志。”
双方握手打过招呼。
“《傅雷家书》我知道,这在出版界也是个出版奇迹,原来就是您组织出版的。”江弦开口道。
傅雷怎么样,后世多有争议,不过《傅雷家书》的出版一直是出版界一大神话。
这还得从79年的时候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的楼适夷专程去上海,参加了上海文联为傅雷和他夫人的骨灰安葬仪式。
楼适夷呢,是傅雷的挚友,解放前就与傅雷一家相交匪浅。
那会儿楼适夷从事地下工作,经常去傅雷家躲难。
因此,楼适夷特地从京城赶到了上海。
这时候,去国二十多年的傅聪,也从海外归来。
此时,楼适夷见到的傅聪,已经从一个风华正茂、稚气未脱的青年变成了老成持重、身心成熟的中年人,时隔二十多年之后见到故人之子,楼适夷心中有说不出的感慨。
楼适夷参加完了傅雷和他夫人的骨灰安葬仪式,回往京城,不料,傅聪恰巧也乘坐同一趟航班前去京城,于是两人途中相对叙旧。
傅聪简单地谈了二十多年来在海外个人哀乐的经历,和今天重回中国的心态,自然,两人也谈到了傅雷夫妇。
楼适夷知道,傅雷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翻译家,还写过不少文艺和社会的评论著作,以及优美的散文作品,数量可能不多,但在思想、理论、艺术上都是卓有特色,生前从未收集成册,他觉得,今后不应任其散失,要设法收集、整理、编订起来,印行出版,这也是一份宝贵财富。
两人在谈话中说到了多少年来,傅雷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