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列侬是英国男歌手、音乐家,也是诗人、社会活动家。
他这话和江弦这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相比之下,还是江弦这句话说的更好:
“所有的大人曾经都是孩子,但他们之中只有少数人记得这一点。”
是啊,谁曾经不是小孩呢,但可惜只有很少数的人现在仍然还是。
另一边,刘鑫武也瞥见了写在献语末尾的这句话,一直绷着的脸色明显有些动容,他摇摇头,悄声提醒自己,献语什么的都是外在的,搞得再花里胡哨,也还是得去注重故事本身。
“我先拿回去读一读吧。”高行健开口道:“明儿我再给你取过来。”
“行。”马建并没什么意见。
高行健将这份《小王子》带回了家里,不多的篇幅很快就读完。
真好!
写的真好!
读完故事最后,他几乎已经忘记了这是一部,他是真的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一颗行星,编号为B612,它真的是由一名土耳其天文学家所发现,而在这颗还没有房子大的行星上,住着一个极其可人的小人儿
——“小王子”。
高行健年纪不小了,又是那个时代过来的,本该严肃,但却忍不住为这个温暖的故事所感动。
毕竟这的精神内核和他正在创作的那部《灵山》是共通的。
他的《灵山》是从82年开始动笔的,历时五年,到现在仍未完成。
因为高行健打算写81节,这也有《西游记》的意思在里面,师徒四人要去灵山,得历经81难,所以高行健的《灵山》也要有81节,同样历经81难之后才能得见“灵山”。
至于内容,大概讲的是“我”误诊为肺癌,偶然在火车上听说有一个能治疗癌症的灵山,于是“我”便启程寻找的故事。
当然了,本身内容太过于抽象,三两句话根本概括不清。
故事最后也很有意思,“我”一路寻找灵山,最终却发觉现实中的灵山并不存在,所谓灵山,其实只是村民用来求子的顽石。
总得来说,的内核是一种逃离“虚假”的生活,走进民间,走进自然,找寻“实实在在生活”的“自由”。
而《小王子》则是逃离“虚假”的大人生活,以孩子的目光重新审视世界。
两部,内核上有着同样的“避世”色彩,都远离了现实世界。
另外呢,《小王子》的故事的主人公设置简单,“我”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