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太差,而且也没有人给予引导,再加上父母不支持,最后也只能是半途而废,自生自灭。
那个年代,做父母的为了养活家人,整天在外奔波劳碌,哪还能顾得上管教自己的孩子?
李明烁是农村长大的,对于自己儿时的记忆,大多是天寒地冻了,依然光着脚板或穿着一双人字拖,身上穿的,大概是一件不知从哪一代留下来的黑乎乎的棉袄。
平日穿的衣裤,不用说,绝对是补丁套补丁。
他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在参加学校的文艺演出,不得不偷了姐姐的裤子,一种用带子扎裤头的女装穿。
至于饥饿,更是伴随着他的每一天。
早上上学少有早餐,放学回到家里,常常看到的是冷冷清清的厨房。
碰上父母加班不回家吃饭,自己只好把已经有点变味的隔宿饭热热拿来吃,就连吃个鸡蛋,也得等到自己生日的那一天才有可能。
嗯,整个青少年时期,哪有什么牛奶之类的奶制品可吃?
以至于到了现在,他吃牛奶也会拉肚子。
这种生活一直延续到他去当知青,林场每餐吃的也多是腐乳水菜,如果哪天能见到几片肉,恐怕是林场死了鹅乸猪乸了。
而且在过去的时代里,尤其是在他小的时候,儿童的童心其实是不被重视的。
那时候的儿童,是要当作“接班人”来培养的,要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归属。
当时还发生过一件事。
就是儿童文学家陈伯吹提出的“以儿童眼睛看、耳朵听、心灵体会”的创作观,遭到了批评,可见当时的环境下,儿童的真实情感需求,遭到了系统性的忽视。
这也是江弦所写第一个故事的背景。
本身李明烁觉得江弦这种简洁的语句,以及配合插图的形势,透露着内容的“小儿科”。
这也很正常。
儿童文学,本身就是拿给儿童看的,太强调“文学性”,反而是南辕北辙。
但是让李明烁意外的是,江弦这些句子所组成的故事,即便是他这个成人读了,也会忍不住回味这些字里行间流露的信息。
“有点意思。”
李明烁换了个姿势,继续看接下来的内容:
[没有理解自己的知己,我的生活很孤独。
这情形一直持续到六年前。
在一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飞行途中,我的飞机引擎出了故障,被迫降落在沙漠里。当时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