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的地方,一人用一个大间!
太奢侈了!
全京城这会儿人均居住面积才4.8平米,往往一家五、六口人住的都是不到20平米的房子。
结果《人民文摘》这边,每个人的办公室就20平米往上了。
他们《人民文学》那块儿,那是拼命往里塞人,编辑们也别说什么人均面积了,根本就没有单独的办公室,都只能挤在一个大办公室里头办公。
《人民文摘》这条件。
甭提《人民文学》的编辑们了。
王濛自己看着心里都有些不平衡。
他那小破办公室都没朱伟这边儿这么宽敞啊!
“主编,我还有个事儿要和你说一下。”江弦这时候开口道。
“什么事儿?”
“你看啊,我们好歹也是一编辑部,也是一国家单位,你看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一间专门的收发室?”
“收发室?”
王濛愣了愣,没太懂江弦的意思。
“你弄一间不就行了?怎么了?缺人手还是缺地方?”
“都不缺。”
江弦呲开嘴,露出獠牙。
“缺一台电话!”
早些年,要想装电话得看级别,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才能申请在家里装电话。
不过因为线路太少,没能耐的领导只能排队等着,有能耐的托关系找人批条。
到了1981年,国家终于对普通家庭安装电话实施开放政策。
也就是说,从1981年开始,各种拨号麻烦、样子古板的转盘式电话就已经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
不过电话的安装费用又非常昂贵。
因此拥有一部电话的家庭少之又少,一般的老百姓,还是只能用公用电话。
江弦打听过,一部电话初装费大概在几百元到上千元。
这会儿工人一个月才赚一百块左右,这么昂贵的价格一般的家庭哪能付得起?
当然了,也有能付得起的。
别忘了这会儿已经是1984年了。
刚刚“下海”的个体户,还有一些个文艺明星,这些人都成了最早尝鲜的人,成了最早一批自掏腰包装电话的用户。
但是装一台电话还是很困难。
拖个几个月到半年,这是常有的事儿,
有些用户交了钱,等个三五年你这电话都装不上。
据说当年香港有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