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议,臣并不认可。镇国公已是位极人臣,但立军功,无论大小,只给赏赐便是,若陛下念其功高,大可将这些封赏给其家眷族人。至于破格加封,臣认为,此例不能开。”
户部尚书杨靖走出,道:“臣附议温尚书之言,自洪武三年朝廷大封爵之后,魏国公、曹国公、宋国公等,多少次立下新功,又常年在外练兵,如今覆灭汗廷、夺取和林,这些皆是重功。”
“若是破格封赏,当一起加封,不能唯镇国公一人,否则,难以服众。”
礼部尚书李原名出班,肃然道:“陛下,大明没有加封异姓王的先例,只有追封异姓王。镇国公早年间顶着一个泉州县男的爵位,便被无数人暗中嘲讽说是个死人爵——”
“若加封其为异姓王,难免还有人闲言乱语。不妨多给赏赐,加恩其家眷,既能安抚人心,信服天下,也能免了许多麻烦。”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看向汤和、邓愈等人。
邓愈走出,坚定地说道:“臣附议!”
汤和眉头皱了皱,竟也没反驳,出班之后言道:“臣附议!”
朱元璋笑了:“既然大家意见一致,那就这么定下吧。”
朱标有些疑惑。
原以为,最应该起争执,分歧最大的,纠缠不清的,是对顾正臣的封赏。
可结果,顾正臣的封赏事宜,竟没了分歧,文武意见一致,连个反对的声音都没有,就这么敲定了……
文臣松了一口气。
武将也放松了下来。
朱标突然明白了什么,看向龙椅之上端坐的朱元璋。
父皇,很是自信,如同掌握了一切。
显然,今日公开的廷议,所有的所有分歧、争执,其实都是为了这最后一刻的毫无争议的安排准备的。
什么盛熙、耿炳文等人,这些争议父皇都不是真正的看重,唯一看重的,就是对顾正臣的这份封赏。
如今群臣意见一致,主张重赏顾正臣,那日后即便有人觉得赏罚不公,谁也不能说皇帝的不是,这是文武共同的意见,是群臣的共识,即便是顾正臣心中有芥蒂,那也与皇室无关,群臣选的嘛……
奉天殿廷议,不是在武英殿拉几个人商量,不就是为了将这事传出去。
耿炳文可以知道谁说了自己的坏话,顾正臣自然也会知道群臣的想法。
这是一个阳谋!
朱标发现自己的政治手腕比起朱元璋来还是差了很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