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拿得出这些钱,可对于朝廷来说,压力实在是巨大。”
“归根到底,火器时代之下,杀敌速度更快了,伤亡更低了,取得敌人首级的难度下降了,再抱着一人二十两的老规矩,已经不合适了。”
“另外,对于战场军功到底如何判断最为科学,臣以为,当推行量化,从多维度去量化,既关注个体将士,也关注集体功劳,既考虑局部胜负,也要顾及全局贡献,全面彻底地改变军功制度,方可服众……”
汤和、邓愈对视了一眼。
这个家伙说的是有些道理,也是对的,只是——
北伐大军也好,南征大军也罢,还有参与过两场战斗的京军,大家可都是知道朝廷军功如何评定的。打仗之前,鼓励人心的时候,那也说的是二十两,现在要改制,给十两,那军士是不会答应……
户部尚书杨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走出来言道:“陛下,臣赞同汤侍郎所言,军功评定制度当改。然,改制并非一日可成,也需细细琢磨,慎重考量,以免折损军心士气。故此,此番南征北伐的军功,还当以二十两一人给赏格。”
这话一出,不少人侧目。
好一个财大气粗!
大家知道户部有点钱,可谁也没过,他娘的这么有钱。
平日里抠抠搜搜,北伐征调百姓的钱粮都拿不出来多少,靠的还是精神激励,现在站出来支持重赏,足见户部是有底气的。
这底气,就是财气。
一千万两啊,这只是底,还没算突出的军功,没有算其他封赏,林林总总算下来,没个一千六千百万两都不可能。
要知道,洪武六年时,整个朝廷的税赋折算下来,也才一千五百万两,娘的,这支出赶上朝廷过去一年的大部财政了。这些年户部到底存了多少钱,他们不是穷到举债钱庄,甚至连南征的钱财,那都是镇国公卖房地产券换来的……
朱元璋微微点头,言道:“杨尚书所言在理,军功评定体制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可将士们都在等着朝廷厘定军功,颁下封赏,天下人也都在看着,无论如何都拖不得。”
“盛熙、周兴、朱煜、张玉等人的军功就这么定了,清江伯高令时以身涉险,深入宋家窝铺,为安全带出传国玉玺立下了大功,这一点,不必有争议,给他给侯爵吧,至于长兴侯这里——”
“大家意见虽有分歧,可六部九卿一致认为耿炳文功劳甚高,镇国公更是一再提及,功劳最大者,莫过于长兴侯及其五千军士。沈溍、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