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璋抓了下胡须:“可是民间工厂如何能制造出质量过关的零部件?”
顾正臣回道:“所以,这是机械工程学院弟子的出路,也是他们需要去的地方。”
朱元璋诧异:“你想将这些人才分散出去,建立一座座工厂?”
顾正臣认真地点头,回道:“陛下,这是发展工业的必然之路,也是标准化生产必须经历的过程。唯有如此,民间才可能出现工厂,大明的工业基础才能搭建起来。”
“这些工厂可以为蒸汽机供应零部件,一旦有了设备、技术与人才,自然也可以承担起其他零部件的研究,也可以担负负责零部件的改造,甚至朝廷可以下派任务,让他们攻关某些零部件,以满足工业制造的需要……”
工业基础不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吗?
只不过西方是市场需求主导之下,建造了一座座工厂,大明是朝廷主导之下,主动布局,推动一座座工厂建立起来。
路径不同,但目的相同。
格物学院培养的蒸汽机人才不在少数,最糟糕的是,他们的出路很窄,如果不是朝廷一直需要蒸汽机,他们很可能不适合入仕。
为朝廷做了诸多贡献,反而牺牲了自己的前途,这不合适。
必须给他们一条出路,而这条路,就是工业之路,在这个路上,他们可以是厂长,可以是技术人员,也可以是制造工人。
不管如何,工业的路需要这些人踩出来!
朱元璋抬手揉了揉眉心:“所以,当工业之路建起来之后,大明就有了足够的底气与人才,去建造更好的火器,这样一来,无论是二百年还是五百年,便再没人能欺负大明了,对吧?”
顾正臣点头,拿出了一枚铜钱:“臣认为如此,即便有人敢来,我们吃了亏,也能凭借着强大的工业基础提供物资反击,不至于面临绝境,也不会被他们逼至一座城中任由他们屠杀!”
朱元璋暼了一眼顾正臣的手中的铜钱,问:“马克思没说预言的时间,你作为他的弟子,也应该有些眼光,揣测下预言中的事会发生在什么时候?”
顾正臣捏了捏铜钱:“只要控制了西方诸国,东征了日本,以臣之见,预言中的事根本不会发生。臣的余生不多,可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所以,东征之事——”
朱元璋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泥土:“虽说朕对这番预言还有些——罢了,倭寇进犯大明,威胁朝鲜,俨然已成大害。朕已经下了最后通牒,十月之后,日本没有对周召死做出满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